河南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5年09月05日 来源:党的生活

  2025年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河南始终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锚定“幸福河”建设目标,聚焦“两高四着力”,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一、河南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的典型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与2019年相比,2024年河南PM2.5平均浓度下降20.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增加14.9%,优良水体比例提高23%;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GDP用水量分别下降23.5%、23.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增加2.4%,空气质量持续优化,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河南建成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胜势。

  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巩固。2024年,河南GDP、外贸进出口总值分别是2019年的1.18倍、1.44倍,规模以上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迅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活力四射,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24年,河南接待游客量首次超10亿人次、旅游收入首次超万亿元,文旅业正常经营市场主体数量增长23%,文旅业发展势头强劲。

  二、河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有待提高。河南水资源自然禀赋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衡,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水资源短缺制约着沿线城市的发展。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偏低,粗放的传统灌溉方式仍占主导地位,高效节水灌溉比例不高,水资源存在流失问题,农业节水及非常规水利用仍有挖掘潜力。

  治理存在短板,生态环境韧性有待增强。河南部分地方生态较为脆弱,植被覆盖相对较少,导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现象。生态环境虽然经过一系列治理,但污染防治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偏低,PM2.5、PM10等污染物浓度依然较高。同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需健全,资源优势转化动能相对滞后。

  存在传统路径依赖,新兴发展动能有待增强。河南是传统产业大省,传统“两高一低”产业占比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偏低,产业结构低端化锁定发展路径显著。R&D(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虽逐年递增,但投入强度、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研发投入不足,成果转化仍需竭力追赶。同时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数量偏少,创新资源布局不均衡,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

  开发深度不够,文化产业转化效能有待提高。河南黄河文化产业开发深度不够,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足,市场价值和产业价值难以释放,优质文化服务供给欠缺,导致转化效能不高。如文旅精品品牌和线路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集群效应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三、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统筹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拓展非常规水利用领域和规模,着力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建立水权交易常态化机制,巩固扩大水权试点改革成果,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跨省区区域用水权交易,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深入实施国家节水和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加大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发展节水产业,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深入推进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基底。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科学开展滩区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深入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加强重要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与监督管理,实施水源涵养林营造工程,促进生态自我修复。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统筹做好固体废物及新污染治理,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扭住碳排放重点行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互联网+黄河治理”,对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源等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实现全覆盖,及时评估预警生态环境风险,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提供智慧支撑。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增强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大力培育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工业园区,统筹做强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建立全链条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围绕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关键难点问题开展联合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为黄河战略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科技支撑。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全面提升黄河流域保护治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强化平台建设,统筹规划枢纽经济区,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平台的服务水平和创新效率,持续提升对外开放能级。

  持续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彰显黄河文化魅力。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价值,新建、改建、扩建黄河文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打造黄河历史文化地标,创新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新格局。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黄河主题特色业态,策划黄河文化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带河南段建设。鼓励、支持举办大河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中华人文始祖祭拜大典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交流合作,办好省内、省际黄河文化交流活动,形成讲好河南黄河故事的全媒体、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报道格局,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

  协力推进黄河保护与治理,完善大保护大协同格局。完善统筹区域协调治理机制,加强与黄河流域其他省(区)城市群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产业链跨区域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生态保护治理示范带共建等,不断提升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推广豫鲁可复制的区域合作制度创新经验,探索黄河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推动合作发展新样板打下坚实基础。(省社科院 肖悦)

  本文系2025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研究(25E079)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