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老城区里,一街一巷都可能承载着历史,一砖一瓦都可能写满了故事。近年来,开封市不断实施背街小巷改造工程,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还赋予了老街巷新的生命力,为居民打造了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6月23日,在开封市鼓楼区卧龙街道枣园街,巷口公园里“枣园印象”四个大字让记者眼前一亮,那些关于宋门历史、瓮城介绍的文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让这条巷子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过去,这条街一下雨就有积水,下水管道还经常堵塞,路面也不平整,环境更谈不上美观。提质改造后,这条街不仅新铺了路面,环境变美了,还被打造得很有文化气息,经常有游客来拍照。”枣园街居民赵霞说。
卧龙街道被改造的不仅有枣园街,还有南光明街和中华街。记者走进南光明街,顿时眼前一亮:新铺的柏油路干净平整,停车线笔直醒目,两侧建筑墙体粉刷一新,居民宅院前绿植郁郁葱葱……巷子口关于南光明街的介绍,让人对这条老街道有了更深的了解。据介绍,南光明街旧街名为“眼光庙街”,民国时期《河南省城街道图》上标注了宋门大街北侧约200米处有“眼光庙门”街,在冯玉祥将军主政河南时,改为南光明街。通过走访该区域老街坊得知,该街道的命名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相传,清顺治帝在前往嵩山少林寺途经开封时,面南而见有祥瑞呈现,如佛光普照,便称“南有光明”,此名称便流传下来。
沿着南光明街继续行走,记者来到中华街。中华街,清代时称“青龙街”,民国时更名为中华街。中华街是卧龙街道辖区背街道路中为数不多的“十字街区”,南部以汉族居民为主,北部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回汉两族群众在此区域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如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在中华街采访时,记者遇到了正和邻居聊天的常阿姨。常阿姨一直住在中华街,见证了这条街道的蝶变。“这条街从原来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又变成了柏油路,大家出行越来越方便了。社区会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弘扬优良家风、评选好人好事的活动,大家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如今,我们这些居民相处得就像一家人。”常阿姨说。提及该街道的变化,一旁的蔡女士也感慨不已:“我在这里住了40多年,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环境越变越好。你看,巷子里车辆停放有序,街道的角角落落都修整成了花坛,栽种上了绿植,看上去多美。”
据了解,南光明街至中华街街区绿化工程是在居民自发修筑花坛的基础上,配合新建少量花坛改造而成。小小花坛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体现了居民的审美,也美化了辖区环境。
为加快推进生态鼓楼、美丽鼓楼建设,打造“有绿有品,与群众生活相适应”的特色街区,卧龙街道结合辖区实际,在南光明街、中华街、北顺城街通过修复现有绿化设施,增设景观节点及文化墙绘,打造绿意与文化相融、功能与美观并重的街巷空间。
“随着社会发展,一些老街巷功能落后,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对老街巷的改造迫在眉睫。”卧龙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背街改造的基础上,该街道对破损墙面进行修饰,并根据墙面现状设计网红墙绘造型,将街巷景观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对现有花坛进行维修补植,并少量新建花坛,在栽种时以月季、红叶石楠等耐污染、观赏性强的植物为主,以佛甲草、垂盆草等易维护、覆盖性强的植物为辅。同时,结合老街巷的区域特点、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充分挖掘街区轶事典故,对具备时代特色的痕迹进行保留、修饰、点缀,让每一条老街巷都独特而富有魅力。
平整的柏油路、粉刷一新的墙壁、郁郁葱葱的绿植……如今,卧龙街道的老街巷焕然一新。
“家门口成了公园”“环境越来越好”……这是卧龙街道辖区居民对老街巷改造的感受。的确,老街巷经过改造后,生活环境更加宜居,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了,幸福感随之提升。改造后的老街巷焕发了新活力,成为了老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编辑:何山 张家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