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化工程丨让千年浚县泥咕咕“活”起来——访安阳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邢博

2024年12月31日 来源:河南日报

  浚县泥咕咕是一种传统美术泥塑作品,起源于河南省浚县,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咕咕造型古朴,夸张别致,因其尾部有一小孔,一吹能发出“咕咕”声而得名。

  “浚县泥咕咕历史悠久,是河南北部大地上盛开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12月25日,安阳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邢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手工技艺面临传承问题,对浚县泥咕咕的保护、传承、发展,是历史赋予河南人民传承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

  泥咕咕极具艺术魅力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古称“黎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相传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曾率军与隋军在黎阳激战,死伤惨重,于是捏了泥人、泥马来祭奠阵亡将士。从此,泥塑技艺开始在这里流传,并形成了一种极具艺术魅力的泥塑玩具。

  邢博介绍,浚县泥咕咕多以人们熟悉的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为主题,比如常见的“十二生肖”泥塑,就体现了泥咕咕深厚的历史价值。

  浚县泥咕咕不仅造型多样、形象生动、色彩和谐,而且能在塑体身上找到合适的口含,吹出“咕咕”的气孔声,更适合孩子们玩。“大的20厘米,可供欣赏;小的只有3厘米,作为玩具。这些不起眼的泥土玩具,陪伴着浚县及其周边地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是许多成年人不可磨灭的记忆。”邢博说。

  多年来,泥咕咕通过父子、师徒等形式传承、发展和创新,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和个人风格。部分民间艺人的作品远渡重洋,被日本、新加坡、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文化机构或国际友人收藏。

  实现泥咕咕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是挑战

  浚县泥咕咕是一种本土民间艺术。长期以来,其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与外界缺乏交流的境况,虽然很好地保存了其独特的地域性和特色形态,但也导致其设计风格保守,极大地制约了泥咕咕的发展。此外,它们大多是手工制作,以家庭作坊为主的生产模式,也导致了其供应量较低。

  在对浚县泥咕咕的调查中,邢博还发现,泥咕咕没有明确标识、没有统一包装、没有车间名称,只在每个造型背面做了一个封印记号,难以适应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时代变迁和工业化的蓬勃发展,工匠精心雕琢的泥塑作品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机械化生产的发展速度。”邢博介绍,浚县泥咕咕的传统艺术形式正在逐渐消失,对其文化创意产品的再设计研究迫在眉睫。

  通过大量调研,邢博认为:“浚县泥咕咕需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浚县泥咕咕文化创意产品的视觉美感,从而更好地展现民族情感和内涵。”

  “如何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重新发现河南民间艺术品的价值,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邢博说,将富有地域特色的浚县泥咕咕的艺术魅力和形式元素运用到现代产品的设计中,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是浚县泥咕咕艺术在当今时代面临的发展挑战。因此,必须创新泥咕咕文化艺术品的品牌形象,借助多样化的平台为其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泥咕咕传承需要高科技创新设计加持

  邢博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设计,可以将文化创意、现代设计和高新技术相结合,实现其文化特色的可持续传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儿童益智玩具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儿童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营造现代互动体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的情感的融合。”他建议,泥咕咕可以与其他玩具品牌合作,打造全新的IP形象,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出可以与儿童互动的小型玩具机器人。

  为了更好传承泥咕咕的文化内涵,邢博认为,可以在高科技基础上将泥咕咕与现代产品、文化故事相结合,在泥咕咕玩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承载人们美好的回忆,引发情感共鸣。比如,将泥咕咕元素与现代桌游产品相结合,设计出一款益智桌游产品,在传承泥咕咕文化的同时促进亲子交流互动。

  数字赋能也可以实现泥咕咕文化创新升级。“这就需要文化产业主管部门统筹规划文化数字化建设,制定政策、设置项目、搭建平台,调动更多文化企业和文化资源相关方积极参与到数字化进程中来。”邢博说,为了拉近和消费者的心理距离,泥咕咕的数字文化展现形式有必要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增添娱乐元素。以泥咕咕文物资源的文创产品开发为例,在数字化展现形式中加入年轻化、游戏化元素,借助更多新媒体传播平台,可以更直观地展现文物资源,降低文物欣赏的专业门槛。

  “当数字技术与现代美学相融合时,传统文化也能以新的方式与时俱进,促进中国语境的创新表达与发展。”邢博建议,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的模拟和互动,以及三维展示等科技元素,让人们欣赏、了解、体验泥咕咕的由来、用途和制作技艺,实现“数字赋能”助力传承千年的浚县泥咕咕“动”起来、“活”起来。(记者 李林 杨之甜)

  人物简介

  邢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阳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民俗文化和殷商文化研究,主持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浚县泥咕咕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等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省市级奖励20余项,出版著作《豫西古老的民居形态——巩义窑洞》、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人体工程学》等5部,《殷商青铜鼎文化气韵可视化及文创设计应用》等10余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发表。

  专家观点

  浚县的泥咕咕传统艺术形式正在逐渐消失,对浚县泥咕咕文化创意产品的再设计研究迫在眉睫。

  必须创新泥咕咕文化艺术品的品牌形象,借助多样化的平台为其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当数字技术与现代美学相融合时,传统文化也能以新的方式与时俱进,促进中国语境的创新表达与发展。

编辑:张家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