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是珍贵的历史遗产。近年来,洛阳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总体目标,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时代文化,让非遗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学习唐三彩制作工艺,体验唐三彩制作过程……近日,在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研学旅游团的学生们正在沉浸式感受唐三彩文化的魅力。
“以非遗体验为主题的研学游更深入,孩子们在旅游过程中了解的文化更丰富。”南石山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唐三彩烧制技艺为核心,依托唐三彩非遗传习所、唐三彩陶艺博物馆等打造三彩研学基地,开发特色研学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
洛阳文脉源远流长,非遗项目众多,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0余项,诸多非遗项目成为传播河洛文化的一张“金质名片”。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是旅游的重要资源。近年,洛阳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在让古老非遗“活”起来的同时,也为非遗传承增添了无限可能。
傍晚时分,漫步洛邑古城景区,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不少游客来这里赴一场“汉服之约”。拍照打卡之余,游客们还在这里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今,洛邑古城景区已进驻2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景区相关负责人说,游客在体验非遗的同时,还能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更直观地感受河洛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品质。
初夏时节,位于栾川县的重渡沟景区游人如织。竹编制作、槲包体验、剪纸……景区内的不少民宿推出特色非遗体验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入住体验。
近年,栾川县通过“民宿+非遗”发展路径,为重渡沟景区打造出以剪纸、豆腐、槲包、竹编、中药、绳结等非遗项目为主题的民宿,将传统的非遗资源与民宿产业有效对接,丰富民宿文化内涵,增强游客文化体验。
非遗项目不仅走进民宿,还走进了校园。近年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文物修复与保护、戏曲表演等非遗相关专业,在非遗相关专业和所有人文社科类专业开设剪纸、书法、茶艺、洛绣等方向选修课程,推动“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规范化。
在保护和传承中,只有让非遗活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才能赋予其新的活力。近年来,洛阳市不断创新非遗资源保护传承方式,积极推动“非遗进民宿”“非遗进校园”,促进更多人接触非遗、了解非遗,让非遗之美融入百姓生活。
洛阳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洛阳市将进一步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力度,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文物保护、生态保护等融合发展,推进非遗进景区、进民宿、进校园、进社区等,丰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业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文化绽放时代魅力。
编辑:郭栩汝 杨露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