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流金麦穗香,颗粒归仓话丰年。据农业农村部门初步统计,今年南阳市种植小麦1100万亩,5月25日开始大面积收割,5月31日收获完毕,全市平均亩产突破400公斤,总产可达85亿斤以上,“中州粮仓”喜获丰收。
集成举措迎丰收
粮归仓,夏收忙,当南阳迎来风吹麦浪的收获季节,田间地头处处呈现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繁忙景象。
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版图中,南阳作为“中州粮仓”,是21个粮食年产量超百亿斤的地市之一,粮食年产量超140亿斤,夏粮小麦产量占全国的2.4%。做好夏收夏种夏管各项工作,对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至关重要。
“正所谓‘春争日,夏争时’,南阳市在‘三夏’生产工作中采取的集成举措有力有效。”种植大户乔振群感慨良多。“唐河县城郊乡党坡村振群家庭农场今年种植小麦2200亩,5月29日顺利收获完毕,平均亩产1200斤,籽粒饱满,色泽金黄,产量高质量好,均已晒干入库,待价出售。”
为确保“三夏”顺利推进,颗粒归仓,南阳市成立“三夏”生产指挥部,建立健全市县乡村组层层分包责任体系,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全市组成13个农机小分队,与陕西、安徽、湖北等地签订引机协议,按照“就近签约、连片作业、梯次推进”原则,实行跨区机收“网格化”管理,开展“点对点”作业服务,引机到村、到组、到地块,精准有序推进农机流动作业,确保小麦成熟即收,机收率99%以上、机收损失率1%以内。农业农村、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协同作战,开辟农机保供绿色通道,在高速口、省道口启动47个农机综合服务接待站点,组织63个常态化应急作业队,全面强化服务保障。围绕抢收抢打、抗灾生产等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提前预置力量,备足履带式作业机械和粮食烘干机械。高质量推进夏播夏管,农业农村部门主动作为确保夏粮丰产丰收、颗粒归仓,环环紧扣、压茬推进收获播种,为秋粮丰收打牢基础。
科技赋能仓廪实
麦收时节,田畴绘丰年,沃野满目新,这片曾经滋养了农耕文明的大地,正孕育着新的生机。在镇平县贾宋镇黑龙庙村,镇平县天顺农业种植农民专业理事长孟凡秋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今年种植了2300亩小麦,在农业专家指导下,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精准防控了病虫草害,平均亩产1153斤,又是一个丰收年!”
5月29日上午,在省市专家的共同见证下,社旗县李店镇狮子庄村高级农艺师王春山指导的高产示范田3.98亩实打实收,亩产868公斤,创出了今年南阳市小麦高产的新纪录。
记者走访多位种粮大户了解到,今年小麦量质齐升,丰收的背后,得益于南阳市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上持续发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深度融合,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创新科技推广,提升粮食产能,奋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南阳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坚持把耕地保护、建设、利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推行“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模式,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向良田要粮。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05万亩、高标准永久性农田示范区38万亩,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生产水平持续提升,生产方式持续转变,田、渠、路、林、电“五网”配套,基本形成“田面平整化、土壤肥沃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的开发格局,良种覆盖率达100%,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6个、农民合作组织4116个、家庭农场2406个,土地流转托管70%以上。
另一方面,南阳市强力推动“藏粮于技”,努力打造种业和农机产业发展创新高地,向良技要粮。智慧化、数字化赋能,数字农业、智慧耕地加速落地,让良田里集聚新要素、激发新动能。充分发挥许为钢、谯仕彦、刘仲华等院士工作站作用,大力实施科技计划成果“进园入乡”行动,推进“产学研推用”联合攻关,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科技进企业、进农户、进农田。通过开展种源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和良种联合攻关,打响更多南阳品种。
构建产业新格局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
坚决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全力确保农业生产“底盘”更稳、产业发展“底蕴”更厚、和美乡村“底色”更靓、强村富民“底气”更足、安全发展“底线”更牢,南阳市在科技兴农、绿色优农、质量强农新赛道上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研究员胡银庆侃侃而谈:“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时的殷切嘱托,扛牢政治责任,稳定粮食生产拉长产业链条,着力形成粮食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今年粮食总产达到145亿斤左右,粮食产业总值250亿元以上。”
产业为基促增收。总投资50亿元、总规划用地10平方公里的南阳产投食品产业园,涵盖研发中心、生产中心、生活中心、冷链仓储中心,年产值将达到20亿元,可提供岗位1500至2000个,为南阳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发展食品产业,南阳市具有‘天然优势’。”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立足“四化同步”,南阳市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前端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中端推动精深加工,后端推进产业化,构建了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实现了粮食种植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粮食生产经营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粮食产业发展从链短低效向优质高效的转变,有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全面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保障粮食安全。
在希望的田野上,南阳,以沉甸甸的丰收答卷,扛起农业大市、粮食大市的使命担当,让“中国碗”盛更多“南阳粮”。
编辑:杨露露 王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