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的麦田,飘香的麦浪,饱满的麦穗,粗壮的麦秆,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多名种粮大户、小麦专家近日表示:今年濮阳市小麦收成肯定好于去年。
丰收,是风调雨顺的结果,也是工作到位使然。作为产粮大市、豫北粮仓,近年来,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推良种、育良田,谋良技、想良法,“种”“地”“技”“法”在稳稳托起龙都“三夏”好“丰”景的同时,也为全省粮食稳产保供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人端牢端稳“饭碗粮”立下了属于濮阳人的汗马之功。
丰产之“种”——优质种子托稳夏粮丰收“基本盘”
5月24日,河南省2024年优质小麦郑麦1860种粮加一体化产业技术示范濮阳现场观摩会,在经开区新习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小麦联合育种首席科学家许为钢,来到濮阳为郑麦1860“站台”。
郑麦1860是许为钢团队精心繁育的优良小麦品种,经过多年推广,目前已成为河南第一大小麦品种,在濮阳也被大面积种植。前段时间,郑州、新乡、濮阳出现大范围强风天气,郑麦1860在三市均未出现大面积倒伏。
在濮阳,好种子不止郑麦1860一种。市农林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程星介绍,目前濮阳市300余万亩小麦中,种植有上百个小麦品种。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有百农207、周麦36、郑麦1860、郑麦136等。除了外地科研部门繁育出的小麦品种,濮阳本地小麦品种的表现同样不俗。近三年来,市农林科学院先后自主培育出濮麦168、国审麦20200044,濮麦087、国审麦20200042,濮麦1165、国审麦20210032,濮麦117、国审麦20210081,濮麦8062、国审麦20210080,濮麦116、国审麦20220021等6个国审品种和1个通过湖北省审定的品种濮麦8062、鄂审20220016。像濮麦1165、濮麦117、濮麦8062等,不仅在濮阳市清丰县、濮阳县等被大面积种植,而且在我省和南方多个省市都有种植,尤其受到豫南种植户的欢迎。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麦种是小麦丰收的关键。近年来,濮阳市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和安全工作,不断加大力度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大力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生物育种创新、良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等工作。优良的种子托起濮阳市夏粮稳产增产的“基本盘”,确保濮阳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
种子在助力小麦增产稳产中的作用,经销商最有发言权。有着30年种子销售经验的濮阳县郎中乡种子经销商常文岭介绍,30年前,好的小麦品种亩产500公斤已经很不错了,现在亩产700公斤、750公斤已经很常见。濮阳县五星种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继红表示,现在的优良品种越来越多,粮食稳产增产效果越来越好,农民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
丰产之“地”——耕地良田筑牢夏粮稳产“压舱石”
5月13日,南乐县自然资源局会同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对该县谷金楼镇等12个乡镇2024年度补足耕地项目进行验收。验收组根据耕地“进出平衡”相关规定,结合项目竣工报告,对项目地块逐一进行核查,认为项目补足耕地数量、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耕地质量标准,符合补足耕地项目管理相关要求,可用于耕地“进出平衡”,同意通过验收。本批次补足耕地面积670余亩,不仅相应补足了全县耕地保有量,而且有效提高了群众收入。
南乐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探索耕地保护监管新举措,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格局,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耕地保护工作硕果累累:出台推进自然资源网格化田长制管理实施方案,1286名田长和网格员奔走巡查,构建起耕地保护全员、全域、全时、全程网格化监管体系;依托“天眼+自然资源”应用系统,实施“智慧管田”,连续28个月动态实现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零新增”;连续三年实现耕地保有量净增加……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助力南乐县夏粮产量连创新高。
南乐县的工作实践,是濮阳市在耕地保护方面的一个缩影。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想端牢粮食饭碗,必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科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濮阳市将耕地保护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科学统筹,多措并举,共同发力,扛稳扛牢主体责任。一是全面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放在首要和优先位置,把濮阳市325.2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好、保护好。二是以用途管制为核心,全面落实耕地保护“两平衡一冻结”制度,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面积不再减少。三是以耕地卫片监督执法为抓手,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问题,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濮阳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9.9万亩,粮食总产量连续17年稳定在25亿公斤以上,以全省第13位的耕地面积,牢牢占据全省第9位的粮食产量,耕地在粮食生产中“压舱石”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丰产之“技”——“技”“机”结合成夏粮增产“大法器”
5月24日,经开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万亩良田内,一个个喷头引起记者的注意。“这是我们的浇灌设施,天旱时可以360度无死角灌溉小麦。”经开区广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粮大户郭计广说,“这还不算啥,你到我们智慧农业中心参观一下,就了解什么是智慧农业了。”
记者在该中心看到,这里各种现代化设施齐全,智能化监测设备让管理人员对土壤的干湿度、墒情、肥沃程度等一目了然,气象监测平台可随时监测大气数据,植保无人机等可实现“一喷三防”,至于耕地管收过程,更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运作。
“现在种地太简单了,我这5000多亩地,平时三四个人就能维护。拿浇地来说,想去地里就去,不想去就拿起手机打开APP平台一点,水龙头就会自动打开……”说起智慧农业的好处,郭计广说得滔滔不绝。
新习镇党委书记徐长海介绍,新习镇目前有高标准农田5.1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1万亩。
新习镇智慧农业的生产场景,在濮阳市其他县区同样常见。近年来,随着节水灌溉、测土施肥、秸秆还田等农业科技的应用,农民浇地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一项项“黑科技”的应用,使濮阳市越来越多的小麦种植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旱能浇、涝能排,为粮食生产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如果说高标准农田是“技”的基础,科技就是“技”的根本。5月24日,种粮加一体化产业技术研讨会在濮阳迎宾馆举行。来自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张德奇研究员向参加会议的近200名村党支部书记、种粮大户、种子经销商等人介绍了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方法,让小麦种植户受益匪浅。市农林科学院院长许国震介绍,类似的技术讲座,濮阳市每年都组织举办10余次。除了集中举办讲座,科研人员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民种植。广大农林科研人员将论文写在大地、将汗水洒在田间,用一项项先进的科研成果、一次次躬耕力行,为濮阳市粮食连年丰收作出了特殊贡献。
确保夏粮颗粒归仓,是增产稳产的关键一环。而要确保夏粮颗粒归仓,抢时抢收必不可少。这就需要另一项机械化收割的“大法器”——农机。每年“三夏”期间,濮阳市均提前做好农机准备工作。运用全国农机指挥调度平台、全省农机信息化平台和全市智慧农机平台,有效调度管理农机生产,有力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和调度能力。同时,成立机收工作专班,设置农机服务站,确保农机作业一路畅通。此外,濮阳市还提前对接粮食烘干点、收储点等,打造收、烘、运、储闭环链条,确保颗粒归仓。
丰产之“法”——模式探索开辟夏粮增收“新路径”
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濮阳县五星乡优质小麦专业种植合作社社员董效旺,内心充满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小麦长势比去年好,产量提高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董效旺说,他和合作社合伙人流转了700余亩土地。这些土地分布在后坡、余屯、东义井3个村庄,全部种上了小麦。“用土地流转的方式,能让小麦种植实现规模化,同时也解放了人力。”董效旺说。
濮阳县户部寨镇分管农业工作的张杰向记者介绍了户部寨镇党委、镇政府在粮食增产增收方面进行的探索。近年来,户部寨镇结合镇域实际,积极探索、主动创新,针对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难题,在全镇范围内推广种植优质小麦,围绕省级龙头企业,以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为载体,通过“公司+股份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订单农业,帮助农户增收增效,有效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近年来,在探索粮食增产、稳产的道路上,濮阳市各县区、各乡镇、各村庄结合实际,相继实行了多种模式。除濮阳县五星乡、户部寨镇外,该县鲁河镇的“土地驿站”、南乐县近德固乡“土地托管”等,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有效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为解决新时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如何端稳端牢粮食饭碗”开辟了“新路径”。
风吹麦浪,丰收在望;夏粮丰收,全年主动。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良种良地良技良法护航下的夏粮丰收,正托起濮阳“三夏”时节新“丰”景。“濮阳是豫北重要的粮食种植区,虽然小麦种植面积还不算大,但小麦质量和产量都很不错。”许为钢院士简单有力的评价,是对濮阳在小麦乃至粮食生产方面所作贡献的最高褒奖。
编辑:郭栩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