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的蝶变——水土保持工作的河南水利实践

2024年01月19日 来源:河南省水利厅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水利厅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坚持综合防治、严格监管、创新机制,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7万平方公里、改造坡耕地120万余亩,水土保持率提高到88.1%,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呈现“双下降”态势,治理区域实现了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的蝶变。

  一、坚持综合防治,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一是强化部门联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和省水利厅等七个厅局定期召开厅际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问题,抓好防治工作督促落实。二是强化资金统筹。2012年以来,水利部门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资金达33亿元,并统筹使用林业等部门投资,突出黄河流域、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等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实施了一批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和淤地坝建设等工程。三是强化生态引领。以山青、水净、村美为目标,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等示范工程建设,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300余条,创建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34个。

  二、坚持严格监管,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加强全链条全过程监管,提升生产建设单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一是完善监管制度。依法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监督检查、自主验收报备和核查制度,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特点,明确差异化针对性要求,分类精准监管。2022年以来,全年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4863个,现场监督检查项目637个,现场核查验收报备项目479个。二是创新监管方式。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采用现场检查、遥感监管、“互联网+监管”等方式,强化对疑似违法违规图斑的认定、查处和整改全过程监督,对矿山、高速公路、水利、抽水蓄能、风电等项目实施重点监管,在全国率先实现遥感监管全覆盖,2022以来,全省先后开展了6次遥感解译图斑核查工作,查处违法违规图斑3036个,对全省1268个有主矿山开展水土保持问题排查整改。三是落实监管责任。强化部门间协同监管和联动执法,稳步推进水土保持信用监管,将15个违法项目建设或技术服务单位列入重点关注名单,2022年以来,全省对89个项目单位进行了水土保持信用监管责任追究,强化了企业责任落实。

  三、坚持创新机制,提升管理能力水平。注重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能力提升,高位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一是法治化引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印发后,结合我省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研究起草《河南省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实施,我省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更加完善。二是目标化驱动。将水土保持目标完成情况纳入河长制、四水同治等政府综合考核,考核评估结果以一市一单形式印发各地人民政府,压实了市县政府水土保持工作责任。2018年全国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工作以来,我省连续五年荣获考核评估优秀等次,在国家对2022年度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评估中,我省获得优秀等次,居全国第三名。三是信息化赋能。推进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深度融合,产学研相结合,联合河海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嵩县建立了我省黄河流域首个部级水沙过程观测研究站、首个水土保持与碳过程科教融汇试验基地;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碳汇能力探索研究,优化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夯实“双碳”战略目标下的水利支撑作用;全面建成淤地坝雨水情监测设施,在全国黄河流域率先实现了中型以上淤地坝信息系统监测全覆盖,有效提升了淤地坝安全度汛“四预”能力。

编辑:安艳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