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上午,安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安阳市卫河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条例》将于2024年5月1日正式施行。
安阳市政府办公室二级调研员方海龙介绍,《条例》在制定过程中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考虑安阳实际,突出了鲜明的安阳特色,确保好用、管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体现出卫河治理与历史文化保护、文旅融合的有机统一。
《条例》突出区域特色,体现协同性。实现卫河安澜,既要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又要考虑水生态、水文化、水治理,树立“一盘棋”思想。《条例》规定,加强与协同地市、海委及其所属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强生态保护和防洪减灾等方面的跨区域协作,建立健全规划衔接、信息共享、联保共治、应急联动的协同治理工作机制,体现“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的协同立法理念。
突出安阳特色,体现差异化。安阳西高东低,河道平缓,卫河流域河南省共有9个蓄滞洪区,安阳境内就有6个,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8月上旬,自古就有“大雨大灾、暴雨重灾”的说法。正是基于安阳特有的地势地貌和气候水文特征,聚焦水灾害防治,针对卫河治理中存在的标准尺度不一、蓄滞洪区建设严重滞后、防洪调度联动不够等问题,重点就基准生态流量、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蓄滞洪区的规划与安全建设,完善通信、预警、安全撤退道路、桥梁设施,共同建立卫河汛情险情通报机制、预报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汛期水库、河道、水闸等防洪枢纽工程联合调度等方面作出规定,体现出鲜明的安阳特色。
突出文旅保护开发,体现融合性。针对卫河流域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条例》中要求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统筹水生态保护和文旅发展工作,对流域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名城、名镇、名村和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民居、石刻等进行有效保护,鼓励各类资本开发卫河旅游,体现了卫河治理与历史文化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机统一。
编辑:张家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