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来临,城市能否安全运行,首先要看如何避免发生城市内涝。
7月29日,鹤壁市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城区部分路段出现积水,部分路段进行交通管制。如何排水、避免内涝,成为强降雨期间全市城市管理系统面对的一道重要考验。当天下午,记者跟随市城市管理局帮扶指导组到主城区部分重要易涝点,现场采访防汛排涝情况。
专人24小时易涝点值守,确保行人车辆安全
7月29日下午4时许,小雨淅沥,记者在黎阳路下穿京港澳高速桥涵西段看到,两块禁行标志的提示牌醒目地竖立在主干道中央。此时,桥涵下方的积水已达到1米多深,由于地势低洼,桥涵东西两侧路面汇流的雨水还在不断流向桥下,水泵都排不及。
即便如此,还有行人想试探通行。“前方道路积水太深,已经禁行,请调头换条路走吧!”开发区综合执法大队队员刘潇潇拦下一辆欲意前行的车辆。
该大队副大队长王江华介绍,7月28日上午接到防汛命令后直到记者采访时,全员都没有回家,他们分为两个小组,马不停蹄、连夜又对辖区各雨水口、桥涵、路面的积水情况全面排查。黎阳路下穿京港澳高速桥涵是他们重点值守的点位,必须24小时值守。
暴雨期间,鹤壁市各县区市政部门已加强应急值守,450余名工作人员紧盯城市桥涵、隧道、易涝点、积水点等38处重点部位和9处泵站,并提前预置防汛物资、抽排设备,以备应急抢险。
联合作战、疏通管网、劝返行人,雨中坚守换来城市安全
雨情牵动人心,闻令立即行动。7月28日下午5时30分,参加完单位的防汛部署会议后,淇滨区市政建设发展中心6名工作人员立即赶到黄河路京广铁路桥涵处,与淇滨区城市管理局的几名同志联合驻点值守。
7月29日上午,接连两阵强降雨导致该桥涵路面积水严重,在向指挥部请示封闭道路后,大家一边看守抽水设备运行情况,一边忙着清理雨水箅子上的树叶、垃圾等杂物,加速雨水快排,还要劝返行人,直到下午4时30分才轮流在现场吃上中午饭。
下午5时30分,记者在现场看到,黄河路下穿京广铁路桥涵积水已抽排完,由早前的禁行恢复到了畅通。
从到岗到现在,大家已寸步不离在这里坚守将近24个小时。
“这儿没有站房,我们开来的4辆防汛车辆就是休息室,大家轮流在车里休息一会儿。”工作人员闫立军告诉记者,为了城市安全运行,雨不停他们不撤离,今天晚上继续在岗。
记者了解到,在市城市管理局统一部署下,全市市政、环卫、园林、城管执法等城市管理系统3000多人投入到这次防汛工作中,以雨中坚守换来城市安全、安宁。
可视化监测,自动化抽排水,及时消除易涝点积水
当降雨量增加,低洼处单靠雨水箅子排水,很容易积水。记者在几处易涝点发现,除非道路两侧、道路中央建有成排的雨水箅子,否则遭遇短时强降雨时,想要快速排积水,最为关键的一招是,利用泵站抽排水,这样便可有效防止或减少积水。
“不用我们手动开启抽水泵,当积水池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水泵会自动开启,将桥涵下的积水排入市政管网。”在黄河路下穿京广铁路排涝泵站,淇滨区市政建设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当天下午,泰山路淇滨区段积水较深,处于禁行状态。下午6点,记者在泰山路下穿高铁东站隧道看到,除了栏杆外,4个入口处被几辆洒水车辆封堵。
走进隧道,记者并未发现积水。跟随在此执勤的淇滨区园林绿化中心工作人员李勇强的脚步,记者在隧道中部发现了秘密。推开墙侧一扇大铁门,4个高约3米的铁柱子映入眼帘。“这是4台抽水泵,水泵底部有个沉淀池,当水位达到2米,会自动开启1台水泵抽水,如果积水更深,4台水泵会陆续开启,最大抽排量能达到每小时700立方米,15厘米深的水,最快40分钟可排空。”李勇强说,除了抽水泵,该隧道还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后台也能调度。
没有积水,为何不能通行?“隧道中部安装了液位计,当水位超过15厘米,我们就会关闭通道,否则一二十分钟内最底部水位可达到1米深。”李勇强解释,依据当前降雨形势,已做好开启通道的准备。
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局了解到,目前,鹤壁市已完成城市内涝预警平台建设,并在35个城市排水设施关键节点布设雨量计、液位计、流量计、视频监控终端44套。预警系统通过感知设备,加强对城市道路下穿立交桥、地下空间、隧道、涵洞等重点设施的视频监控,实时监测重点设施安全情况,远程调度应对防范工作,构建全流程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排水防涝指挥调度体系。
编辑:安艳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