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四大片区” 打造“四个中牟” 全力加快郑开同城化核心增长极现代化建设

2023年02月21日 来源:郑州市人民政府

  2023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经济社会全面修复的一年,中牟县将积极贯彻落实何雄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讲话各项部署,以发展北部生态片区、中部都市片区、西南临港片区、东南农业片区“四大片区”和打造幸福中牟、活力中牟、开放中牟、出彩中牟“四个中牟”为路径,在郑开同城化发展中,发挥桥头堡、示范区、主战场作用,持续加快推动各种要素、资源向中牟流动聚集,变“洼地”为“高地”,在全省县域经济“高原”上“起高峰”,加快建成现代化郑开同城化核心增长极。

  一、构建高能级创新体系,在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上“敢为”。一是优化创新环境。抢抓郑州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机遇,依托郑开科创走廊、黄河科创带建设,加快建设与科技人才聚集发展、科创活动规律相适应的城市场景和社会功能,主动承接中原科技城、龙子湖大学城等科创资源外溢,现代服务业开发区以“黄河科创城”、高新区以“中牟科创谷”为载体,加快创新载体的建设和利用,全力争取大院名所、科技型“头部”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落户中牟,加快形成创新人才高度聚集、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经济高度活跃的发展格局。二是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活动全覆盖,引导指导全县工业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一流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国家省市“揭榜挂帅”“赛马择优”等重大科技攻关活动,全面提升企业主体创新能力;搭建“瞪羚”“独角兽”“科技小巨人”等企业培育梯队,着力构建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跟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创新主体集群。三是集聚创新人才。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加快筹建中牟人才集团,围绕人才引进、培育、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创设更具吸引力、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探索推动“人才+平台”互动孵化,搭建“产业+技能”人才培育基地,不断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敢闯”。一是提质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实施传统制造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通过数字技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弹性,全方位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郑州日产打造“中国皮卡”第一品牌,引导凯雪、飞龙、多元等小微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向行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军;扶持红宇、博歌、华路等专用车企业转型升级,扩大市场份额;加快东工特兴、上海科圣、福能玻璃等零部件项目建设,提升本地配套能力。抢抓郑州国家燃料

  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机遇,充分发挥江苏清能的示范作用,抢先布局、培育壮大氢能产业。二是做大做优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河南省博物馆群落地中牟为契机,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建设河南文化“新辉煌”展示区,打造世界级文创IP。以海昌海洋公园开园迎宾为契机,整合方特、只有河南、电影小镇等优质文旅资源,打造精品线路,强化交通设计,完善提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供好“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一体化服务,真正让“流量”变“留量”。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基础优势,重点建设“设计产业园”“时尚产业园”“通讯产业园”“数字产业园”,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设计经济、数字经济、时尚经济,探索完善企业总部、设计院所与区域共创共赢发展新模式,加快形成集聚发展新局面。三是转型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紧盯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三链同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着力培育绿色蔬菜、有机瓜果、大闸蟹等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以体验游、研学游为主的休闲农业。加强与农业类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设农业科技平台,构建数字农业中心,着力打造中原农业科创新中心。切实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建成9000亩高标准农田,持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四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郑州市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基地的目标,抢抓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化学仿制药等增长风口,引导仁合熙德隆、郑州中牧生物、山山医疗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产业规模。抢抓郑州市“1号产业发展”契机,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要素价值化等方向,大力布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围绕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积极引进和承接电子元器件项目,加速培育具有中牟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三、推进高水平城乡融合,在深化统筹城乡发展上“敢干”。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以前瞻30年的眼光,结合中牟在国家省市战略中的定位,按照“四大片区”的功能布局和“四个中牟”的发展方向,逐个片区研究、逐个片区提升,以国际化、全球化视野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完成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系列专项规划。二是推动城市更新。注重小切口、微更新、精改造,以最少的投资,达到最好的效果。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人防工程、绿地游园等,统筹产业、消费、文化、生态、娱乐等功能,导入复合型业态,推动城市公共服务提升质量、拓展外延。加大主次干道、万邦周边、城市出入口、旅游景点等重点区域市容市貌整治力度,实施廊道、游园、景观小品改造提升工程,让城市更有形象、更有品质、更有味道。谋划实施以火车站片区改造提升为牵引的老城东侧改造项目,稳步实施官渡大街、翠鸣湖公园等改造项目和绿博水厂及配套管网、城东路雨水泵站等新建项目,持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三是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实施32个保留村污水治理及户厕改造、2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工程,尽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动,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推进乡村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

编辑:安艳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