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辉县市孟庄镇的南陈马村因历史上的“牧野之战”而得名,背靠太行山,村前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这里曾是“脏、乱、差、穷”的老大难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里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励精图治、依法治理,依托生态优势,打造乡村旅游胜地,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由一个上访村、贫穷村变成了一个稳定村、幸福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无到有,并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南陈马村的巨大变化,正是我省依托“十字形”法治文化带建设,推进乡村依法治理的一个缩影。沿线各地积极围绕“四治融合”,探索适合本地的法治建设模式,构建“人人讲法、事事尊法”乡村法治新格局,法治创建已成为当地助推法治文化带建设的一张名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是“国之大者”“省之要者”,近年来,我省以“十字形”法治文化带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化依法治理、拓展行业治理,使生动的法治实践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推动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助力法治河南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在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兰考东坝头法治文化基地,一辆“法治号”蒸汽小火车格外引人注目,车厢内挂着《河南省黄河防汛条例》《河南省河道管理办法》等法规宣传画,让游客在乘坐小火车的过程中接受普法宣传。该基地共包括碑、亭、点、坝、火车、步道、长廊、电教八大主题,已成为法治宣传新地标、网红“打卡地”。
平顶山依托马街书会,推出一大批具有创造性的法治文艺曲目,法治曲艺、法治小品、法治魔术百花齐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氛围。
依托“十字形”法治文化带建设,我省还着力拓展行业治理,保障生态安全稳定。各地将阵地建设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相结合,坚持和完善河长制等治理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大普法、大治理格局,整合生态保护、水利、交通海事、农业、渔政、林业等多个部门力量,对涉及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跨境捕捞犯罪等案件进行严厉打击,形成有力震慑。
用法治文化丰富“厚重河南”、用法治阵地滋养“生态河南”、用法治力量赋能“创新河南”、用基层治理保障“平安河南”。当前,我省正全力推动“十字形”法治文化带建设,不断丰富其内涵,提升其品质,将其塑造成为全国法治知名品牌,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编辑:张家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