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概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近年来,河南立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独特区位优势,加强法治阵地建设,筑牢安全屏障固生态之本;致力于更好服务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聚焦普及依法护水知识延伸法律服务,稳建设之基;以在法治轨道上守护“一库碧水、一泓清水”为目标,丰富法治文化内涵,呵护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在731公里的南水北调河南段打造横贯8个省辖市41个县(市、区)的普法精品工程“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规划建设法治文化阵地143个,选出首批35个示范点,形成六大板块,动员各地各部门突出部门特点、行业特色,强化治理,合力融入法治文化带,构建大普法、大治理格局。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强化顶层设计,搭建规划“四梁八柱”。一是加强制度保障。省委省政府将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纳入《河南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八五普法规划,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和守法普法协调小组都将“加强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要点。省人大出台《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用严格的法规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二是组织召开专题座谈。省司法厅党委把“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来抓,制定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多次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河南黄河河务局、省社科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代表齐聚一堂,为科学制定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规划,保障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提出意见建议。三是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法治日报、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法制等新闻媒体先后3次沿渠采风,深入一线多层次宣传。开展20余次实地调研,绘制完成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空间布局图》,编制《建设规划》。沿渠各省辖市主动对接,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论证,因地制宜打造格局特色的法治文化风景线,更好服务群众。
(二)树牢系统观念,科学谋划整体布局。一是坚持普法先行,夯实基础。抓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利用法治文化阵地突出宣传宪法、民法典和党内法规,全面宣传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节水供水、治污环保等相关法律法规,广泛宣传南水北调作为“国之重器”的重大意义和巨大效益,不断引导沿线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实践者。二是坚持多方协作,构建大格局。以“共商规划、共建设施、共享成果”为原则,紧密结合“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水利、文旅、住建、环保、自然资源、工信等部门以及南水北调主管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之间的联系配合,建立长效合作、共同推进机制。三是坚持特色发展,厚植法治文化底蕴。沿渠各地秉承“一市一特色,一地一品牌”的宗旨,立足各地文化特点各显其能,着力生态保护,深挖传统法治文化,注重阵地建设,传承红色基因,百花齐放,亮点纷呈。
(三)着眼发展大局,以特色板块点亮法治品牌。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要求,将法治融入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水源保护、供水节水、移民搬迁、粮食安全、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汇集成六大特色板块,点亮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法治品牌。一是首位推进“生态保护”。聚焦“助力南水北调水资源保护,筑牢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全力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重点对《环境保护法》《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加大受水区和沿线生态治理力度,开展水污染防治专项治理,加强水质监管,多部门协同推进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二是挖掘融合“传统法治”。加强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和法源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子产、商鞅、韩非、邓析、李斯、张释之等法家名人典故,融入沿渠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挖掘叶县县衙、内乡县衙、新密县衙等署衙文化中的治理智慧,打造成法治阵地和廉政教育阵地,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生活密切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南阳市打造张释之法治文化展馆,创作豫剧艺术精品《大汉廷尉张释之》,把内乡县衙建成集旅游观光和廉政法治教育为一体的优秀法治文化建设示范教育基地,打造出独特的廉政、法治、官德、楹联等文化研究学习专线。三是发展弘扬“古都文化”。南水北调河南段连接着夏、商、周、秦汉、唐宋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我们深入挖掘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三门峡的古都文化,汲取古代治理智慧。安阳市深耕殷商法治文化元素、法治典故、传统法治思想,通过沟通协调市文物局、市文广体旅局等单位,使殷墟博物苑、殷墟遗址博物馆、羑里城传递出法治声音。四是赓续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南水北调沿线红色法治文化的研究阐发和宣传普及,从中汲取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依托桐柏革命纪念馆、镇平彭雪枫纪念馆、红二十五军鏖战纪念地、平顶山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旧址、登封任长霞纪念馆、鹤壁刘邓大军纪念馆、林州红旗渠等红色教育基地,将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相融合。五是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征地移民的主战场,征地最多、移民规模最大,先后移民超过20万人。我们以法治创建为抓手,法治宣传、法治文化阵地、依法治理全面推进,不仅将移民安置后续帮扶贯通起来,还实现县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新乡市以先进群体为引领,建设以卫辉市唐庄乡镇干部学院为代表的法治文化基地,将律师法律顾问、法治宣传志愿者等融入到日常培训中,讲解、宣传当地先进群体依法治理故事,达到“1+1>2”的效果。六是全力保障“粮食安全”。河南生产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小麦,十分之一的粮食,总产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一。粮食的高产依赖水源的供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我省26条河流、8个湖库生态补水约38亿立方米,有效缓解城市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的矛盾,改善了受水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抵御干旱灾害能力。我们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沿渠各地加强《种子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河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引导全社会依法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帮助涉农企业全面了解政府机构在涉农技术上的扶持政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保障粮食种植安全。
(四)汇聚行业合力,深化依法治理。一是推广“四议两公开”,清晰基层治理路径。发源于邓州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于2009年被全国推广,先后6次获得习近平总书记批示指示,5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先后写入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以及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和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法治建设的意见》。河南将这一工作法作为深化基层依法治理的重要抓手和制度保障,广泛应用于基层组织建设、脱贫攻坚、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二是开展“四级同创、三级示范”,筑牢基层法治根基。按照“省重点抓县、市重点抓乡、县重点抓村”的原则,推进“四级同创、三级示范”创建活动,以南水北调移民村为重点,沿渠各地建成114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新乡孟庄镇南陈马村因“牧野之战”而得名,南水北调干渠穿境而过,曾是“脏、乱、差、穷”的老大难村,村里践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后,依法治理,由一个上访村、贫穷村变成了一个稳定村、幸福村。三是延伸法律服务,激发内生动力。统筹普法与公共法律服务协同发展,沿渠各村(社区)实现村居法律顾问覆盖率100%。积极开展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为每个行政村培养5-8名“法律明白人”,今年以来,沿渠8个省辖市法律明白人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万件,激发法治乡村建设内生动力。
三、取得成效
(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截至今年5月,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调水超530亿立方米,实现了北京75%、天津100%的供水,累计向50多条河流补水达79亿立方米。在生态补水的同时,河湖综合治理、多种水质保护举措并行,受水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到目前的61.7%,丹江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二)部门协同更加高效。在法治文化带品牌的号召下,各地各单位协同联动,形成合力。省水利厅与焦作市在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广场设置法治宣传阵地,省司法厅和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召开《河南省储备粮管理办法》新闻发布会,粮食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被纳入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体系。组织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共排查整治环境风险隐患522个。指导水源区4县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推动水源地绿色发展。
(三)群众法治素养得到提升。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对沿渠143个法治文化阵地进行升级改造,通过评选示范基地提升建设质量和水平。利用每年“世界环境日”“禁渔期”等重要时间节点,联合水利、环保、自然资源等部门积极开展“呵护碧水,法治同行”普法宣传活动,截至9月底,全省开展普法宣传1300余场,持续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自觉养成爱水、护水、节水习惯。
编辑:张家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