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多措并举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2022年08月11日 来源:洛阳市人民政府

  一个个“红马甲”穿梭在大街小巷,让文明在温馨的提醒声中传递、在真诚的笑容中弥漫;一座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扎根社区、乡村,让文明之风沁人心脾、生生不息;一桩桩便民惠民的实事,让文明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洛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助力城市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奋力向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迈进。

  种下文明基因

  市民文明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是城市走向更高层次文明最深厚的土壤。洛阳市在文明创建过程中,坚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文明基因根植于每个市民心底。

  走进偃师区槐新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理论宣讲室、科普教育室、电子阅览室等设施一应俱全。读书、听讲座、学理论……不少居民每天都要到这里“报到”。今年5月,槐新街道投入100余万元,对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进行了改造,为广大群众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供广阔平台。

  志愿服务、孝老爱亲、崇德向善……洛阳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依托,打通向群众宣传、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坎里。

  少年强,则国强。洛阳市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创新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等各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引领未成年人文明向善。

  民风淳,乡村兴。洛阳市发挥好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充分利用文化墙、农家书屋等载体,同时挖掘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传播善行义举,引领社会新风,让文明新风尚在广大乡村落地生根。

  凝聚文明力量

  “请大家不要闯红灯,注意安全。”每到上下班高峰期,洛阳市中心城区各十字路口的斑马线旁,总有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手持小红旗进行交通劝导。

  一抹“志愿红”,一城“文明风”。洛阳市着力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社会化、专业化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在全国信息系统实名注册志愿者约115万人,注册志愿服务团队4620个,涌现出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等一大批“身边好人”和先进典型。

  如何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去年以来,洛阳市400多家文明单位分包社区,帮助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和社区一道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行走在洛城大街小巷,路口秩序井然,候车、上车自觉排队,“礼让斑马线”成为自觉行为;小区里,垃圾分类持续推进,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游玩中,文明旅游志愿者提醒着人们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如今,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明德惟馨的风尚在洛阳持续发酵、蔚然成风,激发了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高度热情。

  擦亮幸福底色

  撑起城市“面子”,关键在于筑牢民生“里子”。文明创建,不仅要让居民“可看”,更要“可感”。

  老旧小区改造惠及20余万户,“面子”“里子”一起改;农贸市场旧貌换新颜,“硬件”“软件”双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数字城管让城市管理更智慧;统筹布局城市书房、口袋公园、社区体育公园,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洛阳市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围绕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一桩桩办、一项项改,探索文明创建精细化、全域化、常态化新模式,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创建“红利”。

  “创建,永无止境;文明,永恒追求。”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文明典范为标尺,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亲和力、感召力,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让文明之花遍开洛阳城。

编辑:郭栩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