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数据赋能信息发力 动态监测困难群众

2022年03月17日 来源:商丘市人民政府

  如何推动困难群众救助从“被动申请”向“主动发现”转变?如何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为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商丘市民政部门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利用市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实现困难群众大数据信息核对,创新困难群众动态监测方式方法,让符合救助条件的低收入人口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帮扶,致力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智慧救助,困难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2021年,商丘市共认定城乡低保对象33.5万人,发放资金7.95亿元;认定特困人员4.8万人,发放资金2.85亿元;临时救助3.3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3430万元,重点民生实事办理工作位列全省第一,我市被评为困难群众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类河南省2021年社会救助改革创新优秀试点单位,河南省低收入人口困难度评估研讨会在商丘市召开。

  加强信息共享 充实低收入人口数据库

  商丘市民政部门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建立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让“数据多跑路”,为困难群众申请救助跑出了“加速度”。注重日常采集积累。通过基层民政干部、网格员入户走访、社会救助服务热线、12345政务服务热线登记、乡镇一站式服务大厅、政府网站申报录入等多种方式采集困难群众基本信息,全部汇聚到信息核对中心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强化纵向数据共享。通过与省级及县(区)信息核对平台纵向对接,向上获取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11个部门34类数据,向下获取失业人员、门诊慢性病等信息。积极协调横向数据对接。2021年,商丘市民政部门实现与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全自动实时共享农机中心、财政局、教体局等5个部门信息,通过人工加密方式定期拷贝医保、应急救助、人社等7个部门的信息。截至目前,商丘市民政部门累计共享公安、人社、公积金等22个部门51类数据,为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和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提供强大数据支撑,数据库涵盖低保、低保边缘、特困、临时救助、重大疾病、困难职工、困境儿童、优抚对象等17类数据,收录困难群众信息112万余条。

  及时筛查预警 打造智慧化核对平台

  升级改造核对系统。为适应大数据运算及信息化发展要求,商丘市民政部门及时将信息核对系统升级优化,把信息录入、核对报告获取权限下放至乡镇,优化办理流程,缩短核对时限,方便县(区)核对机构使用更加便捷,为困难群众动态监测预警奠定信息监测基础。合理设置触发场景。商丘市民政部门在信息核对中心预设了预警触发场景,包括重病病种、一次性大病自付超1万元或累计自付超2万元、重残等34项预警指标,实现及时预警,提醒异常。规范筛查监测路径。针对定期更新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信息,商丘市民政部门先行将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信息与扶贫三类户、残疾人信息进行比对,筛选出不享受救助政策的人员,再分别与重病、重残等信息进行比对,筛选出扶贫三类户、一二级重残、困难职工等不享受救助政策的人员,对预警信息全部入户排查。2021年,商丘市完成困难群众动态监测1250878条,信息核对总计4947409条,入户排查224738人次,认定符合条件新纳入救助范围13558人,占新纳入救助范围人员的65.13%,让困难群众及时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科学建模立标 完善困难度评估指标模型

  合理的贫困指标设置是做好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和实施精准救助的关键。科学设置指标模型。商丘市民政部门联合商丘师范学院,多次对困难度评估指标模型进行研讨,动态评估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的困难程度,在考虑监测对象类型的基础上,涵盖家庭情况、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刚性支出四个大项,残疾情况、意外事故等15个二级指标,一级残疾、人身意外影响家庭生活等50个三级指标,根据三级指标设定对应分值,按照每位监测对象的实际情况核算其困难度得分。目前,经过与省民政厅交流研讨,商丘市困难群众困难度评估指标模型已初步建立。

  综合划分风险等级。商丘市民政部门利用困难度评估指标模型测试大量困难群众数据,结合入户调查和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对困难群众进行全方位信息核查,多维度分析家庭致困原因,根据综合困难指标划分为蓝黄橙红四个预警信息等级,对应不同响应方案,限定基层3—10个工作日反馈调查处理结果。

  加强模型运用推广。一是嵌入商丘市民政局部门网站或政务新媒体,困难群众可根据评估指标模型进行自查,初步判断其是否符合救助标准;二是打造动态监测试点县,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开展动态监测工作时全面推开使用。通过推广应用,结合大数据和案例论证,不断完善困难度评估指标模型,进一步推进商丘市困难群众动态监测预警工作纵深发展,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能。

编辑:王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