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1年10月“中国好人榜”,漯河市苏永福光荣上榜。今年1至10月份,漯河市1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新一轮创文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把先进典型选树和文明城市创建摆上同等重要位置,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18年8月至2021年10月,漯河市39人、1集体上“中国好人榜”,月月有好人上“中国好人榜”,推送数量和上榜频率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42人、3集体上“河南好人榜”;评选表彰漯河市第六届、第七届道德模范20名;坚持一年两次评选“漯河好人”,共选树“漯河好人”241人。
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引领民众汇聚成爱的方阵。好人带头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开展党史、先进事迹宣讲。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陈晓磐进学校讲党史,河南省“新时代好少年”苏瑞在苏进红军小学讲红军故事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漯河好人、道德模范李胜勇带领星火志愿团队多年坚持慰问抗战老兵……他们将好人力量带到基层,带到每一个人身边,营造了崇尚好人、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
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救助河南洪水灾区中,“漯河好人”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7月,我省多地出现洪灾,“漯河好人”群体先后参与了郑州、新乡、鹤壁、扶沟、西华等地的抢险救灾工作。144人参与了灾区一线抢险救灾工作,2500多人次参与运送救灾物资,协调车辆171辆,运送救灾物资13.45万件价值160多万元。他们中有70来岁的老者,也有年少的好儿郎。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尽己所能为灾区人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漯河这片好人成长的沃土上,好人故事层出不穷。漯河市建立了好人挖掘、培养、宣传、推荐、帮扶等长效机制,挖掘树立身边典型已蔚然成风。
建立“漯河好人”推荐机制。各县(区)文明办、市直各单位、市属大中专院校及中央、省驻漯各单位,每月月底前把本单位本部门掌握的好人好事报送市文明办,各民间协会、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可随时报送好人好事。推荐对象为新近涌现的先进典型。对于突发事件中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先进典型,可随时上报。
建立“漯河好人”存储机制。市文明办每半年开展一次“漯河好人”选树活动,对各类先进事迹进行分类梳理,建立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类型的“漯河好人”库。好人库实行动态管理,将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各民间团体和协会及个人推荐的好人,经考核审查后,丰富到好人库中,作为选树“漯河好人”、向外推送“漯河好人”和宣传“漯河好人”的有力支撑。
建立“漯河好人”宣传机制。充分运用社会宣传、新闻宣传、理论宣传、文艺宣传等多种方式宣传“漯河好人”。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市属大中专院校、中央和省驻漯各单位、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置“漯河好人”光荣榜和宣传栏。举办“漯河好人”现象座谈会、道德模范报告会、道德模范故事会、道德模范图片展等,让“漯河好人”的感人事迹走进社区、农村、学校、企业、机关。利用户外大型LED彩屏和楼宇广告,播放“漯河好人”事迹,扩大好人影响;在市文明网等漯河市主要网站开辟《漯河好人》专栏,组织社会评论员撰写系列网评文章,倡树社会正能量;利用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加大对“漯河好人”的推介宣传力度。积极发动文化部门和文艺创作单位做好文艺创作和宣传工作,在当好宣传员的同时创作反映“漯河好人”的文艺作品。搞好道德模范巡演活动,把身边好人事迹搬上舞台,通过歌曲、曲艺、广播剧等形式呈现出来,用身边好事教育鼓舞身边群众。
建立好人帮扶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好人好报”,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帮扶救助生活困难的好人,在全社会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取向和关爱好人、激励向善的长效机制。鼓励文明单位结对帮扶道德模范,并把帮扶工作纳入文明考核内容;建立爱心联动机制,残联、民政、工会等多部门联动,利用救助资金、民间爱心基金等,做好定向、对口帮扶工作。
建立“漯河好人”回访机制。不定期回访好人典型,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社会认可度等情况,确定下一步宣传、报道方向,鼓励他们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传递向善向上正能量。
凡人善举,润物无声。如今的漯河,“好人效应”逐渐显现,“推好人、学好人、做好人”在群众中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漯河人接过“好人接力棒”,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硬实力”,为新时代加快大美漯河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漯河好人”现象引起广泛关注。近三年来,中央电视台、中国文明网、“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漯河市先进典型事迹63篇,《河南日报》、河南文明网、大河网、《东方今报》等省级媒体报道漯河市先进典型事迹65篇。其中,“中国好人”韩红晓14年不离不弃守护植物人丈夫的事迹被《人民日报》、今日头条、新华社客户端等主流媒体报道;“中国好人”孙付平、冉翠花夫妇二十余年如一日甘做“马路天使”的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中国好人”刘国强几十年如一日无偿维修、甘做吃亏“老黄牛”的事迹被“学习强国”和中国文明网报道。中国文明网、河南文明网等媒体相继报道了漯河市选树好人工作的经验做法。
编辑:安艳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