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金融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卢氏模式”迸发新活力

2021年11月30日 来源: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乡村要振兴,金融血液必须充沛而畅通。

  从2017年开始,三门峡市卢氏县积极构建“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金融帮扶卢氏模式,有效破解了中央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地难”问题,激活了脱贫攻坚“一池春水”,为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三门峡贡献、提供了三门峡智慧。

  金融帮扶“卢氏模式”在全国推广、在全河南省复制,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写入了河南省委和省政府的纲领性文件,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扶贫典型案例受到国办通报表扬,并荣获“全球减贫案例有奖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战鼓声声,催人奋进。如何用好金融帮扶宝贵成果,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是必须做好做实的一篇文章。

  今年以来,三门峡市着眼深化提升“卢氏模式”,在继续推广小额信贷基础上,聚力做实金融服务体系、做准信用评定体系、做优风险防控体系、做强产业支撑体系,持续推动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和优惠性,提高覆盖率和满意率。

  截至10月底,全市当年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7708户3.41亿元,新增精准扶贫企业贷款42笔23848.4万元,全市涉农贷款余额461.33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6.65亿元……在希望的田野上跑出了金融支农的加速度。

  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持续浇灌城乡、滋润百姓,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劲的金融力量。

  做实金融服务体系 解决服务不深入的问题

  做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是重中之重、工作基石。

  围绕“织大网”,三门峡市在业务、人员、经费等方面精准发力,加快推动金融服务下沉、再下沉,有效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农民“家门口”“零距离”办业务。

  业务上分工明确、上下贯通。在夯实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基础上,建成市级金融服务中心和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开展融资需求发布、产品展示、银企互动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实现农户贷款县、乡、村三级贯通,中小微企业融资市、县两级贯通。

  人员上交叉任职、政银融合。一方面选派懂经济、素质高的党员干部到县、乡、村金融服务机构兼职,全程参与贷款调查、贷后管理,确保贷款合规使用并按时还本付息;另一方面由金融机构选派业务精、能力强的骨干员工到县、乡、村金融服务机构兼职,推荐优秀基层行长到乡(镇)挂职副乡(镇)长。基层党组织与基层金融机构在一起办公,协同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工作,降低金融风险。

  经费上财政支持、充分保障。县级财政统筹安排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机构办公经费,每村固定一名金融专干。

  目前,全市共有6个县级金融服务中心、68个乡镇(易地搬迁社区)金融服务站、1257个村级金融服务部,工作人员4600余人,实现金融服务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

  一张金融惠农服务大网在崤函大地全面铺开,金融之花遍开山乡,舞动春意,催生着乡村振兴的奋进力量。

  做准信用评定体系 解决信息不完善的问题

  做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信用评定体系是必要条件、基本要素。

  三门峡市把信用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在继续完善脱贫户信用信息基础上,将信用评定体系从涉贫扩大到涉农,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搭建全市普惠金融综合信用信息平台,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企业”评定,实现授信管理全覆盖、服务对象全覆盖。

  建设精准完善的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县级由金融工作局、人行牵头,相关金融机构主办,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分片包干”原则,以村为单位全面采集农户信用信息,录入信息平台并定期更新。

  建设域内共享的涉农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白名单”,依托全市普惠金融综合信用信息平台,全方位采集财税、市场监管、社保等部门涉企信息,建立涉农企业信用档案,探索开展信用评价、分析应用、信息共享。

  截至10月底,全市采集农户信用信息422164户,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达到99.22%,信用户评定占比98.32%;评定信用村1216个,占比90.3%;采集录入农业企业信用信息1091家,基本实现全覆盖。

  诚信“抵”万金。如今在三门峡,诚实守信转化为可用的“活钱”,让农户尝到了讲文明、讲信用的甜头,新时代文明实践蔚然成风。

  做优风险防控体系 解决银行不放心的问题

  做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风险防控体系是关键一环、重要措施。

  三门峡市不断完善贷款风险分散、化解与处置机制,降低贷后风险,守住安全底线,有效破解银行不愿贷、不敢贷问题。

  多样化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县级设立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风险补偿金,与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合作,因地制宜采用“政银保”“政银担”“政银保担”“政银保担投”等多种风险分担模式,探索建立县级应急续贷周转资金池。截至10月底,全市设立风险补偿金1.56亿元,累计补偿204万元。

  多方式开展文明诚信正向激励。将信用评定结果作为文明诚信家庭评选的重要指标,对“标兵户”适度增加授信额度,并给予免费体检、免费坐公交、子女优先择校等激励措施。

  多部门联动优化农村信用生态环境。对逃废债行为进行联合惩戒,通过新闻媒体挖掘报道先进典型、曝光“老赖”和法院系统定期开展金融案件执行专项行动等措施,打造良好信用环境。

  三门峡市通过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充分调动和激发了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更多真金白银“上山下乡”,乡村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做强产业支撑体系 解决贷款需求小的问题

  做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产业支撑体系是发展基础、支持载体。

  三门峡市坚持把“特”“优”作为基本定位,推动全市乡村产业体系从小弱散到大强优转变,形成以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等地方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全市92%以上的农户有产业支撑,贷款需求全面提升。

  做大产业规模。全市林果面积发展到415万亩,其中苹果170万亩,核桃145万亩,均居全省第一位;食用菌栽培4.2亿袋,居全省第二位;中药材栽植62.5万亩,居全省第三位,三门峡成为全国第一连翘产地和河南第一苹果产地、第一丹参产地。

  提升产业水平。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推广试验站等18个创新平台,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0家、示范性产业化联合体10家,提升特色农业现代化水平。

  突出产业带动。市财政每年设立1亿元乡村产业发展奖补资金,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基地承载”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市县级以上带贫企业(合作社)323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15家,直接带动农户13.3万户。

  增加产业收入。创新推出特色农业保险,实施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形成“4+10+1”大保险格局,为群众发展产业增收提供保障。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投保“保险+期货”脱贫户1304户,参保苹果面积7021.9亩。

  金融棋活,全盘皆活。回顾壮美征程,“卢氏模式”呈现出强劲的撬动、放大、外溢与聚合效应,推动三门峡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展望壮阔前景,“卢氏模式”持续深化提升,金融“血脉”律动的力量,必将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金翅膀”,推动全市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编辑:安艳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