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我省将开展系列纪念活动,三门峡市主办的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将通过开展仰韶文化文明交流互鉴、展示百年来中国考古发展成就,激励中国考古事业发展。为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传承历史文脉、擦亮文化名片,推动三门峡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即日起,本报推出“纪念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渑池县韶山南麓仰韶村南的缓坡台地上,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仰韶村遗址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沟里流水涓涓,树木茂盛,风景秀丽。之所以叫仰韶村,就是站在这个村子里,抬起头就可以看到巍巍的韶山,即取仰望、崇敬韶山之义。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9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至4米。因为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故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
截至目前,仰韶村遗址先后经历了四次考古发掘。第一次发掘由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主持,1914年至1924年他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1920年秋,安特生的助手、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来到河南采集动物化石。他走进了渑池县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在村里居住了3天,采集到不少动物化石。同时,他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古文化遗址,并且将在农民家里看到的史前石器也搜集起来,还调查了石器出土地点,将采集到的600多件石器、彩陶带回地质调查所。安特生听了刘长山的汇报,看完这些石器、陶器,他推测在仰韶村附近可能有一处相当大的石器时代遗址存在,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遂决定和刘长山一起去仰韶村作进一步调查。1921年4月18日,安特生在取得了中国政府同意后来到仰韶村调查。他在村民家居住了8天,收获颇丰。他将收集的大量石器、陶器和部分骨器、蚌器分装为4个木箱用火车托运回地质调查所。回到北京后,他立即对收集到的器物开始了详细研究,他感到仰韶村古文化遗址相当重要,有必要进行一次科学考古发掘,于是向当时的农商部和地质调查所打了发掘报告,得到中国政府的正式批准和河南省政府、渑池县政府同意和支持后,拉开了对仰韶村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
1921年10月27日,发掘工作开始,历时36天,由瑞典人安特生和中国学者袁复礼主持。外国人除了安特生以外,还有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加拿大人类学家步达生等,他们在暴露灰层及遗物较多的东西沟和路沟断崖处开发掘点,沿着这些冲沟发掘了17个地点,发现大量的文化堆灰层和袋形灰坑,获得了一批磨制石器、骨器、蚌器和大量陶器。这些器物分装为11箱运送到北京。后经中国政府同意,安特生将部分器物运到瑞典,建立了远东古物博物馆,其有关中国考古学的著作主要有《中华远古之文化》(1923年)、《甘肃考古记》(1925年)、《河南的史前遗址》(1947年)等。刚从美国归来的学者袁复礼参加了仰韶村遗址的发掘并起到了核心作用。袁复礼不仅对遗址进行全面测量,还担负着和地方政府的交涉工作。他先后在美国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生物学、考古学和地质学,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于1921年回国任北京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技师。他在参加仰韶村遗址发掘时,绘制了我国第一张田野考古地形图。经过初步研究,安特生认为仰韶村遗址是一种考古学文化,按照当时国际上考古学惯例,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但他却将仰韶村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混为一谈;重点关注了仰韶文化的彩陶,将其与中亚的安诺彩陶简单比较,认为前者源于后者,错误地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为驳斥“中国文化西来说”这一错误论断,1951年6月28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调查团夏鼐、安志敏等4名专家学者到渑池县对仰韶村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夏鼐先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长达20年之久,他是中国学术界接受外国国家级最高学术机构荣誉称号最多的学者之一,被人称为“七国院士”。他们在遗址区开挖了一条探沟(20米×2米)和一个灰坑,切到了安特生当年所发掘的旧探沟,发现有排列稠密的墓葬9座,出土仰韶红底黑彩和深红彩的罐、碗,小口尖底红陶瓶,灰褐夹沙陶鼎等。同时,在遗址内还发现有龙山时期的磨光黑陶、压印方格纹灰陶、篮纹陶、灰绳纹鬲、带流陶杯等,出土文物十分丰富。通过第二次发掘,发掘者提出了这个遗址存在着“仰韶和龙山的混合文化”的看法。后来研究发现,这个提法也是不正确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不同的文化类型,两者是上下承接关系,不存在两种文化的混合类型。
为了进一步探求仰韶文化的内涵,提出科学的论断,1980年10月、11月和1981年3月、4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先后派出了赵会军、丁清贤等带队,分成2批在渑池文化馆的配合下,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这次发掘是在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的台地展开的,发掘面积共200余平方米。发掘了探方4个、探沟4条,发现原始社会房基4处、窖穴41个,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613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发掘和对所获考古资料的进一步整理和研究,他们认为仰韶村文化遗址属于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存在着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从下而上即从早到晚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至此,仰韶村遗址文化内涵得到了准确结论。
为迎接2021年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2020年8月22日,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启动。这次发掘,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魏兴涛研究员负责主持,对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及探索中原地区史前社会文明化进程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这次考古发掘面积共600平方米,其中主动性考古发掘面积为200平方米,配合仰韶村遗址寺沟组民房拆迁工作抢救性考古发掘面积为4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较为丰富,目前已经发现房址3座、墓葬2座、灰坑葬7座、窖穴15个、壕沟1条、冲积沟1条、灰沟3条、道路2条,以及灰坑100多座。遗址中部土方量巨大的仰韶文化壕沟反映出仰韶村遗址在仰韶文化时期人口众多、聚落发展繁盛。
这次发掘出土文化遗物较为丰富,有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仰韶时期玉钺残片及陶塑。此外,还发现大量红烧土草拌泥、类似“水泥”混凝土墙壁地面等房屋建筑材料,具有重要价值。类似“水泥”混凝土地面及草拌泥(草茎泥)红烧土墙壁地面的发现,为研究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技术提供了新材料,且后者为首次发现,刷新了对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类别、形制、建筑技术等方面的认识。而“涂朱”墙壁地面则反映出仰韶村遗址极有可能存在高等级、高规格的大型房屋建筑。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所见遗存的年代分属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此次发掘所获得的各类样品和标本,为多学科多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材料,填补了仰韶村遗址近百年来多学科研究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专家对仰韶村遗址仰韶和龙山时期人类生存状况、人地关系等多方面的了解,对进一步认识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各期遗存的分期及年代,完善聚落布局、功能分区、聚落形态发展演变,以及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探究豫西地区史前社会的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渑池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被“2020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专家推选为“特别关注考古新发现”,而且入选“2020年国内十大考古新闻”。
仰韶文化的首次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仰韶文化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篇章中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奠定了仰韶村遗址在中国考古学上的神圣地位。仰韶文化是我国影响最深远的主干性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主根脉,是中华文明的直根系,是中国最早开启文明化进程的史前文化,在所有史前文化中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
仰韶村文化遗址以它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宝贵的史学价值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61年,仰韶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仰韶村遗址的发掘被评为“20世纪河南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11年11月,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是国内首家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2015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景区;2020年12月,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17年,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占地2800亩,规划有博物馆服务区、遗址保护展示区、考古预留区、文化旅游服务区、生态观光区、窑洞展陈点等,是集遗址保护、遗存多方位展示、现代考古展示、考古科学研究、科普宣传、游览观光于一体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即将在庆祝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之际对外正式挂牌开放。仰韶村遗址将永远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古界向往的“文化圣地”。
编辑:张家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