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答好就业答卷 支持灾后重建

2021年08月26日 来源:安阳市人民政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日前,安阳市人社部门发布《关于印发支持受灾地区防汛救灾、灾后重建若干措施的通知》,从就业援助、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创业等方面扶持,支持灾后重建。

  就业援助要授人以“渔”

  为支持受灾地区重建家园,安阳市积极实施就业援助,帮助受灾群众就近就地实现就业。除了举办“抗灾情稳就业”专场招聘活动外,安阳市还将有序组织外出务工。对有就业意愿和培训要求的受灾群众,人社部门将加强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7月22日的特大暴雨导致很多家园被冲毁、农田被淹,还有的群众因平时上班的企业受灾而面临失业。灾情发生之后,各级财政拨款支持灾后重建。目前,各地正在加快重建步伐。因为灾情,原本正常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受灾群众原有的工作可能被耽搁。资助资金只能解决重建时的生活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来源问题,并且杜绝因灾情可能导致的返贫现象,就要给受灾群众以谋生的出路,授人以“渔”,方能解决受灾群众的后顾之忧,重新激发起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授人以“渔”就是要授之一业,给予受灾群众谋生的出路。因为很多企业在年初就招聘到了较固定的员工,当前不是招聘旺季,受灾群众想要找到心仪的工作比较困难。而政府部门的就业援助就可以发挥大作用。市人社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援助举措,建立“受灾困难人员帮扶清单”、在乡村公益性岗位上优先安置因灾有返贫风险的脱贫人口就业……一条条举措为有效帮扶奠定了基础。

  好政策还要落实好。在就业援助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精准援助、有效帮扶,要变被动“问政策”为主动“问需求”。对受灾群众,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不能简单统计完信息、开完招聘会了事,不能坐等受灾群众“问政策”,而要挨家挨户“问需求”,将就业援助政策送到每户家庭,根据每户受灾家庭的情况给出适合的解决办法。对就业意愿不足的困难群众怎么办?对技能不足的又怎么办?对有就业意愿的怎么帮扶?做到一户一策,精准到位,才能为受灾群众送去生活上的“源头活水”。当然了,解决受灾群众的就业难题还要靠当地的企业、当地的项目发展,做好对企业的帮扶、促进项目的发展也能带动更多人就业,这也是实现就业援助的有效举措。

  不管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都彰显了政府部门的责任和担当。有了“鱼”和“渔”,灾区群众就有了重建的动力。接下来,灾区群众要坚定信心,加快前行的步伐,以辛勤劳动换取更加美好的生活。

  “硬核”举措助力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近日,《河南省促进2021年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出台,提出落实政策性就业岗位、鼓励支持基层就业、强化精准招聘服务等13条举措,为高校毕业生暖心护航,确保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今年,我省应届毕业生达70.6万人,总量居全国第一,加之疫情、灾情叠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完成人数多、规模大的群体就业,需要相关部门做好谋划。在笔者看来,只有畅通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帮扶,才能保证就业政策落地见效,取得实效。

  抓牢政策稳岗,做好重点人群就业。细看此次出台的政策,核心举措是“3215计划”,即企业吸纳30万人、政策性岗位招录20万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15万人,确保年底总体就业率90%以上。重点群体稳,则就业稳。通过发挥企业、事业单位、市场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吸纳就业主体,确保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实现全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当然,我们还要做好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确保政策行稳致远。

  建立帮扶清单,开展“一对一”帮扶。《政策措施》要求,各地要将符合条件的困难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实施专项帮扶,对六类毕业学年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开展“一对一”帮扶。对困难毕业生的帮助,在体现政策服务温度的同时,也提升了服务的质量水平。政策推进过程,每一步如何实施,每一处细节如何完善,都考验着政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将举措抓实抓细,才能让政策真正发挥作用。

  当然,有了“硬核”就业举措护航,广大高校毕业生也不能被动等待,而应练就真本事,调整好心态,转变就业观念。近年,“选调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得到很好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认识到,去基层就业,天地一样广阔。只要能积极融入新时代建功立业的大潮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理想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不管在什么岗位,大学毕业生一样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创业新业态 就业新动能

  安阳市今年上半年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79笔38687万元(含滑县共3440笔50533万元),扶持3357人创业,带动10162人次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有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约有1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叠加有就业需求的退役军人与农民工,我们面临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解决好超大规模的就业问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就要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只要创业者、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转变思路、完善制度、拓展渠道,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创业的“新业态”,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更多人就业。

  据报载,在平顶山市宝丰县,农业“黑科技”植保机成为青年创业新风口。同样,如今很多新农人靠网络与短视频等新技术,把农产品搬上了网,取得了很大成功。事实证明,电商平台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降低了创业门槛,吸纳了大量就业。求职者不妨转变思维模式,用新理念打造灵活就业新思路,多围绕在线教育、智慧家政、智慧农业、线上回收等新兴产业动脑筋,掌握新技术、学习新本领,在不断发展中谋求新机遇,寻找与创造适合自己的奋斗岗位。

  今年3月,国家六部委部署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紧扣创业带动就业主题,力争全年新增110万个就业机会。从中央到地方,很多地市都在完善制度与保障支持创新创业。如安阳市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安阳共青团开办大讲堂助力青年创新创业创优……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目前全市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累计人数12.43万人,创办市场经营主体10.11万个,其中创办企业2.38万家,带动就业49.24万人。可见,政策发力,完善制度,创业可以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当然,在创造就业岗位与吸纳就业方面,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去年,每个创业企业平均创造7.3个职位。安阳市的企业也应打造整合创新资源、组织创新活动,促进成果应用,这不仅能带动企业自身发展,也可以创造出更多新岗位,吸引更多新人才,有利于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实现双赢。金融类企业也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活动,在帮助创业者和其他企业时,拓展自身业务,谋求更大发展。如此,多措并举、多方发力,在全社会创业“新业态”的同时,就业问题也就有了新动能和更多解决之道。

编辑:王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