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来,郑州和开封两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郑汴一体化优先发展战略,“五同城一共享”基本实现,“533”工程深入推进,郑开大道、物流通道、开港大道、科学大道、沿黄大道、郑开城际铁路、郑徐高铁、K2城际轨道快线等基础设施依次落地,郑开科创走廊、开港产业带、沿黄生态带、郑开汽车产业带、文旅带、自贸区等功能载体不断完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框架和产业互补共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整体呈现出要素聚集、内外联动、合作共赢、加速崛起的良好态势,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期间,在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明确要推进郑州与开封同城化、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这为郑开同城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于宏图徐徐展开的郑开同城化,开封更是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多次与省有关部门以及郑州市沟通对接相关工作,凝聚合力高质量推进郑开同城化。对于郑开同城化,开封有自己的思考。
目前,国家正在开展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这就迫切需要两市打破地理和行政边界阻碍,统一编制、共同实施,科学划定郑开同城化先行示范区“三区三线”,共谋国土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统筹考虑资源配置,促进郑开两市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引导开封成为大都市区新增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空间,实现规划一张图、要素供给同城化。
郑开同城化,交通将起关键作用。为此,开封将适度超前谋划郑开同城交通基础设施,扩容轨道交通、加密路网、建设快速通道、推进公交同城化。此外,加快建成郑开城际铁路延长线工程并考虑向兰考、商丘方向延伸,加快城际轨道快线K2规划建设,对接郑州地铁网络,加快启动郑州南—开封城际铁路建设,实现郑汴港核心引擎区城际铁路闭环运行;加快建成郑开科学大道、S312(沿黄大道)等重大线性工程;在郑汴路、郑开科学大道上建设高架快速路,打造郑开快速连接南、北通道,实施郑开大道快速化改造,把迁移后的连霍高速郑开段作为快速通道;加密郑开城际铁路车次,推进公交化运营,增加郑开城际公交线路及运力,开辟开港等城际公交线路,推动城际公交与高铁、城际轨道交通、市内公交无缝衔接,实现郑开交通一体、深度联通,这些都是发展的重点。
推进产业共引共链。郑开两市之间已经成形4个较为清晰的产业承载带,将会是发展重点。开港经济带将重点培育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智慧物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郑开科创走廊要加快推进西湖数字小镇建设等以及创新企业和平台集聚,沿黄生态带将加强生态保护、文化展示、现代农业、休闲娱乐、科普研学等发展,大运河文化带重点发挥宋都古城及万胜镇、朱仙镇等运河名镇核心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郑开200万辆汽车产业集群、易华录中原数据湖等数字经济产业、启源全光射线源应用产业、益海嘉里大都市区中央厨房等4个具体产业也是当前的发展重点。
推进两市生态共保共治。围绕黄河生态屏障、郑汴港生态绿心、河湖水系连通和生态廊道建设,统筹生态保护、垃圾处理、污染防治,构建郑开多层次、密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格局。建设大都市区生态绿心,重点围绕“一河两路”建设滨水绿道和交通生态廊道,加快郑开沿黄湿地公园建设,启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郑州—开封段遗产示范线路河道清淤疏浚、郑开旅游通航、滨河廊道等工程,推进郑开现有的黑岗口引黄调蓄水库等以及宋都古城“四河五湖”水系贯通,赵口灌区二期、贾鲁河、运粮河综合治理和郑汴一体化郑州东部区域南水北调供水工程等建设,构建跨区域共享的垃圾处置体系,加强区域环保联动,形成一体化的区域环保网络。
推进公共服务共认共享。这方面,将以均衡普惠为导向,加快推进优质教育共享、医疗机构协作、文化体育联动、智慧大脑共建、区域社保统筹、要素自由流动,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在开封市“十四五”规划中,充分考虑到了郑开同城化的资源配置问题和服务问题,包含了郑开公共服务同城化的战略布局。目前,前期各项规划编制正在推进完善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在新发展格局中,加快推进郑开同城化,不但有利于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也有利于开封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编辑:张家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