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华灯初上,古色古韵的县前街便热闹起来,青砖灰瓦的古老建筑、文化产品等不断唤醒安阳人记忆。今年春节期间,县前街成为继仓巷街后又一“网红”街,游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安阳老城古文化复兴为何如此火热?归根结底在于它激发出了广大市民朋友内心深处潜藏已久的乡愁。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乡愁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眷恋,能让人们长久记住乡愁的莫过于在儿童与青少年时代便能体验到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与人伦亲情,让乡情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扎根、开花、结果。
传统文化润心田
其实,早在10年前,安阳市部分中小学校、幼儿园便启动了乡情教育,让一茬茬安阳娃了解家乡、熟悉故土。
安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实施乡情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无论是文物古迹、字道文明、历史沿革、古圣先贤,还是民间艺术、家乡菜肴、土语方言,哪怕是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家乡的情怀。那么,如何挖掘、盘活地方文化资源,让优秀的地方文化“随风潜入夜”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呢?
2003年,市教育局组织编写了《安阳历史》《安阳地理》等乡土教材并在部分学校试用。从2012年开始,安阳市启动了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为了有所突破,市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于2017年实行“四轮驱动”乡情教育区域推进模式,用省级重点课题《以人文学科活动为载体推进地方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带动,以《安阳市地方文化进校园专项课题研究》为牵引,纵向构建了省、市、区、校4级课题群,覆盖了中小学校、幼儿园的不同学段。
经过不懈努力,乡情教育在我市中小学校、幼儿园纷纷结出累累硕果并各具特色。比如,汤阴县文王中学以易经特色进行校园环境打造;北关区区直幼儿园的幼儿活动区域呈现甲骨文特色;宗村小学以“有趣的村名”为活动项目,借助学生社团,采用研学方式开展探究活动;西大街小学组建了安阳娃宣讲团,宣讲安阳老城文化;东南营小学美术组开展了“字道文明”系列主题探究活动,让孩子在动手创作过程中感受甲骨文的魅力和先人的智慧……这些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呼唤城市记忆,凸显地方魅力,滋润了学生的精神家园。
百花齐放香满园
随着乡情教育的深入开展,安阳市各学校逐渐创建出自己的品牌,走出了“一校一品”的路子。乡情教育在我市各学校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大好形势。
各实验学校研发了一系列以乡情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并渐成体系:戏曲进校园、传统体育游戏大课间、非遗艺术进校园等以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综合性校本课程;以研学旅行为主要形式的学校研发出红旗渠、羑里城等研学课程;围绕亲近自然、热爱家乡打造的社会实践课程,如走进太行山大峡谷、古运河遗址等;通过安阳水系探秘、古城寻迹、寻味家乡美食、保护安阳方言等开发的实践性探究课程;以社团活动课程为主要形式传承安阳优秀乡情教育,如地方戏曲社团、非遗艺术社团和糖画、麦秆画、剪纸、洪拳、木雕等民间艺术。同时,蕴藏厚重的活文化,也走进中小学校校园,如开发区高中剪纸社团的作品因被市政府指定为外事活动礼品而走出国门。
北关区教育局组织安阳文化优秀读本研发团队,编写了《故事安阳》《山水安阳》《史话安阳》等读物,并在北关区各小学校推广。刚成立的“玄鸟小博士大讲堂”的微信公众号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许多优秀文章被“学习强国”平台采用。龙安高中推出安阳历史文化选修课程,并编写了《安阳历史文化》校本教材。该校教师余文国于2014年创办的玄鸟文化论坛及微信公众号,致力传播安阳历史文化,开办公益讲座,策划社会文化公益活动,发表原创地方文化作品,在安阳市乃至省内外有一定影响。2019年,玄鸟文化论坛获得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颁发的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奖。2020年,余文国作为玄鸟论坛创办人被评为河南省百姓学习之星。
随着“安阳热”的兴起,更多的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热爱本土文化的人士纷纷参与进来。知家乡、爱故土,鉴往知来、留住记忆,构建面向未来的有温度的精神乐园,提高城市文化自信,成为这个时代每一个安阳人的共识与追求。
“乡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热爱国家的具体表现是从热爱家乡开始,让学生知晓家乡的可爱。安阳市乡情教育,就是通过多种途径,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知道家乡的历史和美好前景,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进而立志长大后报效祖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编辑:王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