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十三五”以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以生态立市为抓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生态动能。
如今,放眼崤函大地,黄河生态廊道将沿黄景区串珠成链,沿黄108公里绿网、21.6万亩湿地和200余公里清水黄河尽显壮美;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成为网红打卡地;白天鹅栖息地由4处增加到9处,越冬的白天鹅越来越多,擦亮了“天鹅之城”城市名片;不计代价推进小秦岭矿山整治,解决了50多年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中原之巅”小秦岭生态修复治理经验被中宣部确定为“高质量”发展样板;与2015年相比,全市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61微克、27微克,降幅达43.3%和36%……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三门峡市坚持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强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各项工作,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建设生态三门峡,让绿色成为三门峡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流域治理确保河畅水清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工作擘画了宏伟蓝图。
市委、市政府闻令而动,高位布局、统筹谋划,编制完成了《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思路》及17个专题研究报告,紧紧围绕打造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示范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谋划实施了总投资260亿元的86个综合治理项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落到实处,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三门峡市突出“控沙”保河畅,谋划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三门峡库区清淤工程等项目,扎实推动水土保持和生态小流域治理,有效守护了黄河河道安全。突出“植绿”优环境,统筹实施“百千万”工程,配套建设大禹文化公园、矿山森林公园等公共服务项目,打造了集生态湿地、护堤、防汛管理于一体的生态廊道,成为沿黄生态治理样板和高质量发展典范。突出“治水”守碧波,实施境内黄河18条一级支流综合治理,目前完成9条治理任务;深入推动弘农涧河生态调水、城市生态水系连通、库区防洪工程建设,河流水质全面达标,进一步筑牢了沿黄生态屏障。
2020年,三门峡市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按照高效利用水资源、系统修复水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科学防治水灾害的总要求,扎实推进“四水同治”工作。共实施34个项目、投资59.56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2.38平方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7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75,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解决和改善323个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全部达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面落实“河长制”,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关闭河湖取水口515处、排污口311处,治理涉水建筑物506处、沿河工业企业132处、养殖企业333处、各类垃圾510处,初步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环保攻坚改善城市环境
2020年,灵宝市、渑池县、陕州区和湖滨区跻身“中国天然氧吧”,加上2018年创建成功的卢氏县,目前三门峡市有5个县(市、区)跻身“中国天然氧吧”。这是三门峡市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缩影。
“十三五”以来,三门峡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署要求,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全面实施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三项指标连年实现“两降一增”,PM2.5、PM10年均浓度三年累计下降15.8%、21.6%,空气优良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守住了“蓝天白云好空气、青山绿水白天鹅”。
调整管控并重,打好“蓝天保卫战”。三门峡市持续调整优化四大结构,立足“六控”措施,紧扣差异化管控,从源头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建立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科学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全面抓好大气污染管控,持续改善生态质量。
建设治理并行,打好“碧水保卫战”。三门峡市围绕水环境整治,谋划实施黄河18条主要支流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二仙坡苹果基地等3个国家级标准生态示范项目,推动青龙涧河等4条水系连通,实现城市生态水系良性循环。
防治修复并进,打好“净土保卫战”。2020年,三门峡市依法对60家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开展调查,完成严格管控类耕地和安全利用类耕地治理任务;深化重金属污染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削减重金属排放量3296.37千克,实现重金属削减排放率28.6%;完成294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426个行政村建成污水处理设施;69个乡镇政府所在地行政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自主创建“无废城市”,全面降低固体废物污染风险。针对资源型传统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及工业废物产生量大的特点,三门峡市自主对标创建“无废城市”,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全面提升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能力,打造“无废城市”“三门峡模式”。
全市环保系统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强力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等活动,加大对违法案件处罚力度,筑牢生态环境保护防线。2020年,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07起,移交公安机关行政拘留3起,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起,查封扣押16起,申请法院强制执行6起,有力打击和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生态优先成就绿水青山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富饶美丽的小秦岭为我国黄金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50余年开采及冶炼带来的废渣、污水、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小秦岭的生态环境。在全市上下不讲理由、不找借口、不计投入、背水一战的合力攻坚下,小秦岭生态问题得到科学治理,再度恢复了草木丰茂、清水潺潺的优良环境。
2016年以来,三门峡市将小秦岭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连续三年将其列入全市攻坚战之一,成立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保护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保护整治工作方案》,编制《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9—2028年)》,积极践行“两山理论”,高质量推进矿山修复整治工作。累计投入资金7亿余元,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32个,使小秦岭增绿136万公顷,保护区内新发现植物新分布种11种、鸟类新分布种80种,发源于小秦岭的5条黄河一级支流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
小秦岭的实践做法,先后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进典型,入选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攻坚克难36个典型案例。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三门峡答卷。
三门峡市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厚植发展美丽底色。2020年2月,率先在全省组织开展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义务植树767.3万株,占任务700万株的109.6%,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0%以上。加快林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建设,新发展优质林果面积13.48万亩、营造林7.17万亩,建设森林康养基地4个,建成省级森林城市1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7个、市级以上森林乡村104个。
回望“十三五”,生态文明硕果累累。三门峡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思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以良好生态环境增进了民生福祉。
展望“十四五”,三门峡市将持续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统筹推进百里黄河湿地长廊修复、千里城市林果绿廊建设、万亩矿山生态修复、亿吨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18条黄河支流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创建,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画卷。
编辑:张家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