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名村民在村东头的加工厂就业,400亩广玉兰在沙河岸边根深叶茂,光伏发电每年给村里带来8万多元的收入……
地处漯河市东北偏远角落的贫困村——召陵区老窝镇武湾村,这两年发生了巨大变化。
“乡村振兴靠什么?靠的是产业支撑。”10月30日下午,市生态环境局驻村第一书记董恩才领着记者在村里边看边介绍。提起村东头的加工厂,这里还有一段“引凤还巢”的佳话。
2008年,根据上级政策安排,武湾村划出4亩多地用于建设扶贫车间。建成后,扶贫车间被个人承包用来收购粮食,每年定期给村里交纳2万元的租赁费用。董恩才进村入户调查走访时发现,村民武晓阳在郾城区孟庙镇西营村承包了一个厂房,专门用于加工小食品、消毒液等。
“当时我想,村里的这个扶贫车间只是每年收取租赁费,几乎没有村民在这里上班。如果引进武晓阳的加工厂,不仅村里有收入,还能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一举多得。”董恩才立即找村干部和武晓阳商议此事。
“我原来就想在村里办个食品加工厂,但前几年村内外全是土路,虽然人工成本低,但运输成本很高。”今年35岁的武晓阳在食品行业打拼了十多年,也想着找个合适的机会给老家办点实事。“光人工成本每人每天就比那边节省20元。”武晓阳告诉记者,现在是产销旺季,每天40多名村民在加工厂上班。
“在这里上班离家近,不仅挣了钱,还能照顾家。”村里的脱贫户于翠兰,除了在村里打扫卫生有份固定收入,每个月还能在加工厂挣1200多元的工资。
村北边的沙河河堤下面,一株株拇指粗的广玉兰迎风招展。“这片地紧邻河堤,之前种啥啥不成,谁也没想到现在每亩一年能有700元的租金收入。”村民武富根告诉记者,在董恩才等人的协调下,这里的400亩地种上了广玉兰,不少村民在这里靠浇水、除草挣钱,有的一个月能拿到2000元工资。
“明年春上我们还准备举办玉兰花节。”武富根等人告诉记者,现在的武湾村扶贫车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广玉兰基地也将吸引更多城里人来观光,这两个产业将撑起武湾村的美好未来。
编辑:银新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