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设立人才编制吸引“高精尖”

2020年08月19日 来源:河南日报

  8月17日,刚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的博士生付航从人事部门听到一个好消息:虽然医院“满员”,但他的人才编制,不到10天就批下来了。

  一些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在招揽高层次人才时,由于满编或超编出现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情况,怎么办?我省按照“特需特办、人编对号、人留编留、人去编销”的原则,瞄准高层次人才专门设立人才编制,鼓励和支持省直有关单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对我来说,有了编制作为保障,能心无旁骛投入科研工作。”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教授张康逸说,科研院所的薪资待遇跟某些企业相比有差距,人才编制是个不小的“加分项”。

  前些年,省农科院编制资源紧张,转岗、离职等现象时有出现,引进“高精尖”人才更是难上加难。人才编制设立后,情况逐渐好转。

  “这些年,我们用人才编制引进110多名博士,他们中已有30人晋升为副研究员以上职称。”省农科院有关负责人说,这些高端人才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403项,带动单位主持建设省级科研平台的数量明显增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日益加快。

  人才编制让很多高层次人才和用人单位都成为受益者。那么,哪些人才能申请人才编制?在首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召开之前,省委编委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人才编制管理的意见》,明确全日制博士毕业生等多类高层次人才都可以申报人才编制。

  翻看2020年河南大学使用人才编制人员名单,56名高层次人才中既有“长江学者”,又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还有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

  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16年、担任副所长的张立新也加盟河南大学,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立新说,入职手续、人才编制等都由人事部门办理,不用个人操心。

  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立新前不久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杂志上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如何在逆境中提高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是我的任务。”他说,科学研究要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河南从“国人粮仓”“国人厨房”迈向“世人餐桌”,科技创新的力量不容忽视。

  政策“红利”激发人才“活力”,人才“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省委编办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对接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2020招才引智专项行动”,健全用人单位人才编制直报制度,吸引集聚更多领军人才和团队来河南大展身手,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记者 刘海涛 刘一宁)

  短评:让“千里马”舒畅“撒欢”

  我省瞄准高层次人才专门设立人才编制,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打破了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障碍,为高层次人才送上了“定心丸”。这体现了惜才敬才爱才的诚意,也展现了人才体制改革的决心。

  诗人袁枚说,“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人才是第一资源,而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机制创新。设立人才编制,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完善“高精尖”人才管理机制,就是在以改革创新释放政策“红利”,激发人才“活力”。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眼下正是河南爬坡过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从

  制造业转型升级到数字经济大发展,从乡村振兴到做好“六稳”“六保”,均需大量人才。不断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中原大地定能成为“千里马”安放雄心、纵横驰骋的热土。(薛世君)

  相关链接:

  引进哪些人才,可申请使用人才编制?

  (一)全日制博士毕业生,博士生导师,博士后;(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

  (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原学者”获得者;

  (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第一主持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第一主持人,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主题项目第一主持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第一主持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五)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六)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

  (七)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第一完成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八)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九)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

  其他省市有哪些“妙招”吸引高层次人才?

  山西

  公立医院、科研院所使用空编引进具有正高以上职称或者具有博士以上学历直接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取消行政审批,由用人单位自主决定。用人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每半年分别向省人社厅、省委编办、省财政厅备案一次。

  天津

  面向海内外发布2020年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需求,覆盖科技、教育、卫生、金融等多个行业,涉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岗位需求共1.8万个。

  山东

  2018年至今,通过“青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招聘619名海内外知名高校博士生;通过“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累计招收博士后“破万人”。设立在“双一流”高校的“青鸟驿站”,引进一批“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记者 刘一宁 整理)

编辑:陈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