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力推网络招聘,加强线上培训,强化岗位对接,努力消除新冠疫情对农民工暂时无法务工的不利影响,全力支持有就业意愿的农民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一是做好信息服务,掌握务工动向。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站所和村级协管员作用,搞好外出务工监测,组织返岗复工农民工和企业员工进行信息登记,建立外出务工台账,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动向。截至3月11日,安阳市节后农民工外出务工约为45.12万人,其中省内务工32.88万人、省外务工12.24万人。
二是力推网络招聘,实现无缝对接。疫情防控期间,暂停一切线下招聘活动和培训活动,大力开展网络招聘“春风行动”,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线上服务模式,助力农民工足不出户实现求职应聘。截至3月12日,我市疫情防控期间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公共人才服务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等途径,累计共发布1717家用人单位39882个岗位,接收求职信息19003人,达成用人意向5349人。
三是创新线上培训,提升培训效能。安排部署安阳市四所技工院校启用河南省技工院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网上填报统计系统,规范职业培训学校线上培训。创新线上服务,开展农民工网络培训。发挥“互联网+培训”线上培训作用,对暂时不能返岗务工人员,引导其依托“河南终身职业培训服务平台”开展中式烹调师、电工、汽车维修工等专业初、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依托企业、培训机构等培训终端App,灵活开展微课等培训,帮助返乡农民工提高技能水平,增强就业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发挥好各级创业培训定点机构作用,开展好线上政策咨询、市场开拓、市场营销、用工招聘、小额担保贷款服务等创业辅导,助力其实现家乡创业就业。截至目前,安阳县、殷都区已开展第一批线上培训近400人,第二排人员正在组织中。
四是加大创贷支持,鼓励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各县(市)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创新,开展“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社+农户”“景区+家庭宾馆”等贷款模式,鼓励规模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项目创业。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资金对创业者有力支持,通过河南省“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实现创业担保贷款网上申请受理,全力支持受疫情影响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复工复产度过难关。截至目前,已向615名返乡创业农民工发放贷款7361万元。
五是实行托底安置,强化岗位对接。对就业困难的农民工,特别是我市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采取“一对一”跟踪服务,优先安排就业,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汤阴县人社局积极和县住建局、发改委、财政局、水利局等部门进行沟通,摸排全县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准确掌握项目复工情况、复工人数、拟需求岗位情况等数据,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民工就业并提供技能培训。疫情期间,因地制宜开发了防疫执勤、环卫保洁、道路建设等岗位,优先安置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保障其基本生活。
六是参与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积极引导无法外出的农民工参加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林州市合涧镇、茶店镇、采桑镇、河顺镇等16个镇积极组织农民工参加菊花、辣椒、林果种植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日出动劳动力达6000余人。
七是搭建创业平台,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园区,凝聚发展合力。采桑镇积极打造集加工、仓储、物流、商贸于一体的红旗渠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建成后可容纳1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将辐射带动当地小米、花椒、核桃、苹果等农副产品规模化种植15万亩。鼓励返乡创业,带动就业致富。返乡创业青年王茂源在合涧镇郭家园村里流转土地300余亩,投资300余万元发展果园特色种植,吸纳当地30余名劳动力就业。茶店镇翟二井村返乡人员王留根流转土地300余亩,发展生态乡村产业,带领200余名村民搞“太行金菊”茶饮研发,实现了就近打工、脱贫致富。
编辑:王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