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以“悬河”资源助力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2019年12月10日 来源:开封市人民政府

  近期,随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生态旅游成为开封市旅游业关注焦点。

  世界上没有哪一条河流能孕育出中华民族这样伟大而优秀的民族,也没有哪一条河流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注目。当时代的列车行驶到21世纪,这条被誉为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之魂的母亲河就更是被提到了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地位,推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在新一轮黄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开封能不能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如何才能抓住机遇有所为?成了开封市旅游行业众多有识之士思考、研究的课题。

  在对黄河文化的论证中,开封市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华文明离不开黄河文明,而黄河文明无论如何也跳不过黄河岸边开封这座有名的古城。如何利用开封的黄河文化资源服务于开封市的旅游业,是眼下开封旅游亟待关注的问题。开封要充分利用黄河文化资源打造开封旅游新亮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梳理好在黄河开封段能够做成文化旅游项目的文化资源。要从黄河文化是中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角度,对与黄河有关的黄河治理文化、黄河工程文化、黄河生态文化、黄河历史文化、黄河名胜文化、黄河故事传说、黄河科学技术、黄河文学艺术等进行发掘、整理,对黄河开封段衍生出的极具个性的宫廷文化、府衙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街巷文化等多元的开封地域文化进行归纳、总结、梳理,从中筛选出可以蕴含新的旅游项目的成分,制定出概念性规划。二是进一步缩小文化旅游项目认定的“包围圈”,做好旅游中的“水”文章。紧扣开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多、举世瞩目的文化种类多及与黄河有关的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民间戏曲等多形态文学形式多的特点,重点做好与水有关的“一城宋韵半城水”“东坝头黄河最后一道弯”等方面的旅游文章。可以充分利用好开封境内74公里的黄河河段,打造一个高标准绿色生态长廊湿地公园,将“水”文章做到黄河边上。可以进一步用好《清明上河图》,以市区内现有景区为载体,还原黄河水和开封城的天然关系,讲清楚血浓于水的“黄河故事”。三是利用现有黄河生态旅游资源,沿线开发黄河开封段的古渡口、古村落、古遗址,充分利用现有的路、堤、河、滩、屋舍、树木、草地等,原汁原味展现开封厚重的历史和古城的郊野风貌。还可以通过黄河大堤内外已经迁出居民的村落、农舍,改造成农家小院,让游客参观、体验,同时将生态农业元素移植进去。四是以名人文化为核心开发旅游业。历史名人以及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黄河开封段留下了足迹,这是开封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果能够在利用好现有黄河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对这些与名人有关的古迹进行展示,再通过文学创作将这些与名人有关的故事搬上银幕、荧屏,融入电游、动漫,不但会增加开封旅游的深刻内涵,拉长开封的旅游产业链,而且对宣传开封,增加开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也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开封市文化学者岳杰认为,没有一个城市像开封这样和黄河血脉相连,没有一个城市像开封这样和黄河相伴相生,没有一个城市像开封这样和黄河守望相助。水中有城、城中有水,城水“相依为命”,理解了黄河就理解了开封,读懂了开封就读懂了黄河。水滋养着城,城保管着水,开封比任何时候都更要和黄河一起“再展神韵”,展生态之韵、展文化之韵、展奔腾之韵、展高质量发展之韵。开封独有的“悬河”文化、“城摞城”文化、“中轴线”文化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标特征。这些文化是开封的财富和宝贝,将其做成项目、做成产业,未来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市委党校退休教师陈曦认为,关于以黄河为依托发展开封旅游业的话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让大家献计献策,为开封的深度游开发、留住游客、拉长文旅产业链条提出意见和建议。刘占锋等专家学者也认为,面对当前黄河生态旅游和高质量发展迎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开封应该利用新闻媒体等渠道,通过开设专栏等形式,就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话题展开全市性的大讨论,通过智慧的闪现、观点的碰撞,为市委、市政府提供黄河旅游开发的决策依据。

  关于此话题,开封市文化学者韩鹏认为,研究黄河文化,开发文产项目,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去考虑。一是厘清历史上黄河演变过程中的文化发展脉络,从中找到有价值的“线索”进行研究、开发、展示、利用。二是从黄河现有资源着眼,通过黄河生态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国家倡导黄河生态文化保护和开发的精神和政策为契机和抓手,通过打造开封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黄河、大运河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尽快实现开封古城内观光型、单一型、围栏型、聚集型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向休闲游、生态游、全域游、乡村游、运河游、黄河游的历史性转变,把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开封宋文化古都的战略定位落到实处。

编辑:银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