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周口市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综述

2019年09月17日 来源:周口市人民政府

  广袤的豫东平原,沙颍河静静地流向远方。因河而生的周口,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上,也勇立潮头,奋楫扬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周口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局部向整体发展,从行业向全社会覆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周口市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双轮驱动,发展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齐头并进、互为促进的绿色发展之路,风景秀美、环境优良、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正在崛起;随着国家一个个大布局、大战略、大规划的实施,70年来,一代又一代周口人,不等不靠,用“绿色”谋未来,一幅幅壮美的生态发展画卷在豫东平原徐徐展开。

  绿色根植于周口前进的血脉

  曾经,我们拥有清澈的河水、蔚蓝的天空和新鲜的空气。那是不少老周口人的乡愁,在河里捕鱼捉虾,在麦秸垛上打滚,一直到家中长辈呼唤着才恋恋不舍地与玩伴分开。

  上世纪70年代,周口市地方工业迅速崛起,“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生态遭到破坏。1978年后,随着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污染源迅速增加。周口市建起的小造纸厂、小化肥厂、小电厂等,染黑了河水,周口市境内的沙颍河、贾鲁河、涡河等部分断面已鱼虾绝迹;破坏了土壤和植被,导致周口市农作物减产。一系列环境安全事件的发生,给人们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为了恢复生态,使周口大地变绿、河流变清,周口大手笔出台防污治污措施,促进生态恢复和建设。从上世纪70年代末,周口的生态环境保护正式展开,环境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至2001年,以水污染防治为主,兼顾大气污染防治,周口市的工业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业污染控制能力逐步增强。到2005年,周口市境内5条主要出境河流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某种意义上讲,生态环境保护史就是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史,只有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我们才会认识到:离开经济发展谈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缘木求鱼”,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而是“融合共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问题,不断为寻找解决环保问题的“最优解”而努力,希望把绿色植根于周口前进的血脉。

  市干部作风大整顿多次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周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暨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上,市委书记刘继标指出,要打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好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重大政治责任,全力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市长丁福浩强调,要深入一线,多到现场办公,在现场找办法,在现场推工作,要形成合力,牢固树立全市环保“一盘棋”思想。

  如今,“生态文明”和“环境治理”也成为周口民众关注的话题。“我志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创卫’志愿者,从我做起,做美丽周口的守护者,做文明行为的传播者!”5月22日,在中心城区五一文化广场,近4000名志愿者在全市志愿者服务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攻坚誓师大会上发出铮铮誓言。

  同样关注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啄木鸟”志愿者经常穿梭于周口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并定期组织各种志愿活动,只要城市环境、生态建设存在问题,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为方便交流,“啄木鸟”志愿者还组建了微信群。大家发现问题后,只要把照片和文字发到微信群里,很快就可以反馈到职能部门。

  目前,志愿者队伍正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成为了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志愿者。生态文明已经在每一个周口人心中生根发芽,而每一个周口人也成为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守住优良生态,再现蓝天白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口市大气主要污染物为烟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根据废气排放量,周口中心城区污染最为严重。上世纪90年代,周口市环保部门重点对原周口电厂、原地区味精厂等企业进行跟踪监测采集有效数据,并在中心城区设大气监测点4个。据统计,1994年至2005年,省、市两级环保部门对周口市281家排放废气的工业企业下达限期治理任务,周口市环境质量不断向好发展。

  良好的环境得来不易,一定要守住周口的优良生态,蓝天保卫战箭在弦上!

  2016年,周口市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当年,从最受关注的治霾着手,源头抓起控尘、控煤、控排、控车、控油、控烧“六控”,解决工地扬尘、燃煤锅炉、工业排放、黄标车、劣质油、秸秆焚烧等污染问题,开展不同领域的专项治理。

  2017年,周口市依法整治“散乱污”企业,实施燃煤“双替代”,严格落实扬尘污染治理、工业企业污染管控、监测监控体系建设。

  2018年,紧盯突出问题,周口市集中开展重型柴油车整治、中心城区工地扬尘、城市清洁行动、工业治理项目,全面整治砖瓦生产企业、黑臭水体整治、焚烧秸秆等多个专项行动。

  2019年,周口市紧盯“三散”治理,着重抓好非法砖瓦窑厂取缔、“散乱污”动态清零、散煤清零、散烧严管、散尘治理、车辆管控等多项工作。

  尤其是2018年,省委、省政府把周口市定为2020年创建空气质量国家二级标准城市,周口市随即吹响了创建国家二级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集结号!全市上下硬起手腕,改善周口大气环境质量,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防治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刘继标任第一组长,丁福浩任组长,进一步明确了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为此,市委、市政府充实和加强了污染防治攻坚办公室,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建军兼任办公室主任,重点开展建筑扬尘、城市清洁、重型车辆管控、油烟污染治理、“三散”整治等系列铁腕行动,出实招、出新招、出狠招,打出了声势,治出了成效,促进了周口市空气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

  2017年度,周口市PM2.5平均浓度均值为60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均值为107微克/立方米,分别位居全省第四位和第五位;空气优良天数221天,比上年增加11天,总体指标完成全省排名靠前。

  2018年,周口市大气质量各项指标均居前列,PM2.5年均浓度58微克/立方米,周口市PM10年均浓度103微克/立方米,2018年全年优良天数204天,高于全省平均天数12天,全省排名第4名。

  数字是最有力的说明,周口大气污染治理效果不言而喻。

  空气质量的不断提升固然令人欣喜,但治理过程绝不容易!在周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征程中,每一微克污染物浓度的下降、每一天优良天气的增加,都凝聚着市委、市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和全市上下的艰辛努力。

  黑臭水体治理迈向加速临界点

  对于周口而言,沙颍河已经不单是一条河流,而是一种乡愁。“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洗衣灌溉,八十年代河水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周口老百姓曾用顺口溜十分形象地反映了沙颍河受污染的变化。1994年5月,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的宋健率执法检查团对周口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检查,拉开了周口市全面治理沙颍河水污染问题的序幕。

  为确保周口母亲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和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周口市采取封堵截污、限产限排、关闭污染企业等措施对沙颍河、贾鲁河、洺河等河流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市政府成立了周口市中心城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指挥部,开展城市河流清洁行动,对中心城区沙颍河及其他7条河流逐步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打响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歼灭战,确保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整治任务。

  黑臭水体治理是周口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关键战役之一,不仅关系到城市环境质量,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周口市针对中心城区洼冲沟、流沙河、幸福河、贾东干渠、运粮河、杨脑干渠、交通干渠等7条水系进行治理,水系范围横跨4个区,全长82.3公里。洼冲沟等7条水系将以控源截污为重点进行治理,内容包括开挖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加固等水利工程,河岸的道路建设、广场建设、景观设施建设等生态景观工程,河道垃圾清运等水质治理工程,以及沿线桥梁工程等,项目总投资21.07亿元。

  周口市一方面开展控源截污,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力度,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实施了截污并网,提高城市污水收集率;加强内源治理,清理城市水体沿岸积存垃圾,解决因脏乱差导致的水环境恶化问题,利用生态清淤方式清理水体底泥污染物,严防二次污染。同时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大对河道两岸违法建设的清理力度,打通“断头河”,加强城市水系沟通,合理利用再生水和清洁雨水作为补充水源,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构建健康水循环体系。

  周口市在实现沙颍河水质变清和保持沙颍河水环境上做了大量工作,沙颍河的颜值不断提升,一湾碧波穿城而过,两岸绿树成荫,如今“鱼儿跳、野鸭闹、水变清、群众笑”这样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在周口人口中传颂。

  新添城市“绿肺”让市民深呼吸

  青山碧水、蓝天白云、绿树葱茏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人民所求,执政所指。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强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生态红利愈加凸显,昔日“黄泛区”成为了今天的“林粮仓”。

  1950年,扶沟县、西华县、淮阳县和川汇区开展沙荒造林,营造防护林带95公里,到1953年共栽植杨树、柳树、刺槐等220万株,对控制风沙、保护农田起了明显作用。同年,沙区造林逐步转到农业腹地,自发零星植树逐渐转向路旁、水旁有计划地成行连带栽植,构成农田林网雏形,自然面貌初步改观。1978年至1990年,是周口市造林大发展时期,1990年底周口市林木总株数达34亿株,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倍。

  周口市种绿植绿的步伐从未停止。近年来,周口市充分利用城市公园、社区荒地和建筑工地,让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变成绿色森林。

  周口铁路主题公园、周口森林公园、周口市植物园……这些新添的城市“绿肺”,让市民随时深呼吸。漯阜铁路改道后,位于城市之中的一段铁路废弃,市委、市政府变废为宝,把其打造成一条绿色走廊,建设周口铁路主题公园,绿道全长9.8公里,占地1200亩。

  周口森林公园是周口市“四林百园”、以绿荫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这里是黄河故道冲积带,土地严重沙化,风起沙飞扬,给城区带来扬尘污染。如今,连绵起伏的绿地、高矮参差的树木苍翠欲滴;亭台、雕塑、假山、回廊点缀其中,静逸安然。占地5000亩的周口森林公园,目前一期工程于2018年底建成开园,二期工程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90%。

  周口市以努力构建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周口为目标,坚持适地适树和科技兴林,大力推进城乡绿化统筹发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逐步形成全市城乡一体的“大绿化”格局。截至目前,周口市建成区绿地面积2539.51公顷,绿化覆盖率38.5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31平方米。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随后而来的经济腾飞,同样,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就不可能建设生态文明。在有限资源与消费扩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周口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已显露勃勃生机。在周口,循环经济倒逼产业升级,不少企业正跃跃欲试角逐新兴行业龙头。

  这场生态发展“竞速”,鸣枪就是冲刺。

  市经济开发区沙南污水处理厂内机器轰鸣,输送进来的生活污水将在此净化。周口鹏鹞水务有限公司于2009年取得周口沙南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周口沙南污水处理厂工程总体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生活污水12万吨,其中一期处理规模5万吨/天,二期处理规模7万吨/天。该公司负责人殷永军介绍,污水处理工艺采用AA/O活性污泥法和深度过滤工艺,出水排放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经过处理后的水称为可再生水或中水,可用于净化黑臭水体、清洁、发电、路面洒水以及绿化浇水等。目前,周口沙南污水处理厂已达到每年处理生活污水4380万吨的能力。

  周口市中心城区沙南、沙北两座污水处理厂每天产生的市政污泥曾经无处可去,只能寻找空余场地堆放和填埋,这样容易造成安全危害和环境污染。中心城区首座污泥处置工程应运而生,该工程日处理污泥规模可达200吨(含水率80%),将主要处理市区和商水县、淮阳县、西华县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污泥处置工程由周口北控博联圣绿生物环保有限公司具体负责。据介绍,经过处理的污泥可以直接制作营养基质有机肥,主要用于城市绿化,送往周口公园、周口森林公园、铁路公园等地,曾经危害环境的污泥在此变身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堪称“化腐朽为神奇”。

  益海(周口)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落户周口以来,发展势头强劲,连续多年入选河南省百户重点企业,成为周口市乃至河南省的一张闪亮名片。该公司副总经理姚德鑫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该公司仅环保专项投资费用已达3200万余元,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淘汰落后生产设备,进行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未来的企业一定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企业。目前,益海公司在周口可年加工小麦32万吨、大豆60万吨,充分利用豫南地区丰富的油料资源和周口的小麦资源,促进农民增收。

  生态宜居留得住最美乡愁

  如今周口人眼里的蓝天白云、流水潺潺、绿树成荫的美景,正是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环保底线的矢志坚守,也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艰辛的探索。

  抓好污染防治,深入实施经济结构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绿化提速、环境治理提效“四大行动”,着力打造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周口。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狠抓能源消费结构、区域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强扬尘管控,提高城市清洁标准,积极做好秸秆禁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等工作。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百日行动”和“六村共建”为抓手,根据村情特色,充分挖掘农村在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注重保留原生态味道,让广大农村成为一个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日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2019年周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任务,要求今年年底前完成78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完成58万户农村户用厕所改造,让农村更加宜居。

  大地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生产、生活、生态,周口人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之路,正憧憬着将来的美好生活——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留得住乡愁、闻得到花香。

  60多岁的杨先生喜欢看沙颍河,喜欢看垂钓者、捕鱼者,岸边的垂柳、青翠的灌木,纳凉的亭子、街边的游园……“在周口,你会发现这里一年一个样,水变清了、岸变绿了、鱼也多了。”他指向对岸,如今那里一片葱绿。

编辑:杨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