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宋都风起水波兴

2019年09月06日 来源:开封市人民政府

  9月5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举行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开封专场,市委书记侯红的主题发布词掷地有声:今后,开封将持续做好古城保护和开发这篇文章,千方百计让文化开封“活”起来!

  进军号角已经吹响,今后要做的,就是如何围绕让文化“活”起来,激活开封的文化基因、活化开封的文化资源,如何谋划好、实施好、宣传好古城墙、千年中轴线、大运河及水系“三条文化带”,让开封城市魅力更足、发展动力更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一

  今年市两会期间,韩满库等14名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大开封宋都古城保护利用力度努力打造郑汴港文化核的议案》,王伯韬等11名代表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开封古城保护和开发工作的议案》,肖卫国等12名代表提出了《关于传承大宋文化、打造宋都古城的议案》,古城保护和利用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就此话题,开封古都学会多次组织全市的历史文化学者,通过论文交流、座谈等形式,对古城保护和利用的资源、方法、途径发表看法,韩鹏等学者提出了诸多积极而又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这一切,都在提醒人们:古城开封正迎来又一个以文化求发展的新时期,做什么、如何做至关重要。

  回首开封走过的路,不难发现,这些年一直宣传开封是中国八大古都、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本意是为了向国内外宣告:开封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和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地。如何保护、修复和利用这一文化高地,发展开封文化旅游业,形成良性循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有待认真研究和反思的重要问题。多多听取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甚至呼声,是我们在新时期打造“以‘古’闻名,以‘新’出彩”开封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我们知道,在开封这个文化高地中,不仅地上有古代文物遗存,地下也有多个、多层朝代的文化遗址、文物宝藏印证。它是开封历史文化丰富、厚重、悠久的支撑,是决定开封乃至中国历史文化形象、地位、影响力的依托。如果开封文化的资本和龙头遭到破坏,失去了开封精神、灵魂的光彩与魅力,开封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就将痛失蕴含的极大潜力和引领的巨大动力,无助于开封经济社会发展走出长期全省排行位次不够理想的怪圈,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始终只能是开封人想圆的一个梦。只有开封历史文化在国内外的地位、声望和影响力扩大、提高了,才可能为开封文化旅游和相关经济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更多、更大的机遇,避免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发生。

  今年市两会,代表、委员们在谈到开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话题时普遍认为,开封宋都古城作为全国保存最完好的都城遗址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做好宋都古城保护和利用,打造郑汴港文化核,是开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助推城市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构筑全国文化高地、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有助于补足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及大都市区国际化的短板,推动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意义重大。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不断创新保护理念,强化保护措施,古城风貌逐步得以修复,开封旅游业发展呈现加速、跨越、领跑的喜人形势,古都开封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但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可等闲视之。

  二

  开封在宋都古城保护和利用方面究竟还存在着哪些不足呢?

  综合大家的观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宋都古城保护和利用的地方立法相对滞后。关于古城保护方面的立法,无法涵盖开封宋都古城保护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开封宋都古城保护利用目前仍缺乏操作性强的地方性法规。二是宋都古城的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宋都古城现由鼓楼区、顺河回族区、龙亭区3个辖区组成,管辖地域相互交错,不利于对宋都古城的统一管理、保护和利用。三是宋都古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比较落后。目前老城区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道路狭窄、交通拥堵、公共开放空间缺乏,基本生活设施在部分区域难以建设,不利于宋都古城风貌的保护。四是宋都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不到位。保护利用意识不强,文化创新滞后,对开封“城摞城”奇观等历史文化资源缺乏研究、发掘和利用。为此,代表、委员们建议,市政府应当加快封宋都古城保护利用的立法调研,及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通过制定开封宋都古城保护和利用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明确古城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监管职责和法律责任,规范在古城范围内居住和从事保护、管理、利用等行为,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大宋都古城保护和利用力度,为把宋都古城打造成为郑汴港文化核提供法治保障。

  在加强对开封宋都古城的集中统一管理方面,建议学习苏州等外地城市经验,将宋都古城及其周边地区调整为一个市辖区,进行统一行政管理,推动宋都古城实现全域保护、全域规划、全域管理、全域经营和全域旅游,打造古都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在加大古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方面,要充分考虑古城区道路系统以传统街巷尺度为主、建筑物密集等现实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古城区供水、排水、供暖、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古城保护、管理、利用和民生改善创造良好条件。

  加强宋都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需要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更新发展理念,找准郑汴港文化核发展定位,结合开封市“城摞城”特色和文化遗存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发展规划,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文化提升城市品位,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竟争力,为开封早日打造成郑汴港文化核奠定基础。

  

  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要先保护、后开发——这是开封市的多位专家学者在充分酝酿后达成的一致意见。

  “宋都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特点,决定着开封必须把古城地上地下的文物遗存、文化风貌、历代宝藏的保护修复放在第一位,而把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利用、营销放在第二位。以此理念为指导,深入思考、规划、制定开封的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是做好宋都古城保护和利用的必由之路和不二法门。这涉及开封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关系的处理问题。”在谈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话题时,开封市历史文化学者韩鹏观点明确。

  他指出,纵观国内多个古都名城的发展模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发展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超越“房地产+文化+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实行“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理念和模式,是需要长远发展的眼光和勇气。开封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符合开封古都名城实际的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决策,才会赢得开封人民的真心拥护和尊敬。发掘开封文化资源,发展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如果不能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就只能停留在没有实际行动的口号中,更不用说保护、修复古都名城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了。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观念和意识的更新,赋予开封的文物、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管理和科研部门更多的话语权,为宋都古城的保护、修复、利用和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与智力支持,就能够科学合理地将开封高品位的历史文化资源转换为优质文化旅游产品。

  在宋都古城修缮、保护、利用的过程中,按照“一盘棋”思维,对相关元素进行全面、整体谋划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开封地上地下的文物遗存、历史文化风貌等,要得到应有的保护、修复和利用。比如,开封市如果要把古都开封“中轴线”列入保护、修复、利用的“三条文化带”之一,就要考虑到古都“中轴线”文化所依托的、最应该列入开封保护区、修复区范围的北宋皇宫遗址地带。如果将此区域规划为旅游度假区,就要考虑对北宋皇宫遗址区域进行精密细致的保护、修复,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开发为产业项目。开封古都名城的保护、修复、利用和文化旅游及相关经济产业发展,需要正确文化理念指导下的清晰思路、系统布局。

  开封与北京古都相比,都是皇宫南正门作为“中轴线”北部起点和文化、地理支撑的。北京的皇宫和南正门(午门)一直保存下来了,无须大规模投资修复,便可作为“中轴线”起点的依托进行配套。而开封北宋皇宫和南正门(午门)早已掩埋在地下,无法展示。因此,保护、修复龙亭一带北宋皇宫遗址和地下文物就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假如代表北宋文化核心的皇宫遗址、遗存得不到保护、修复和利用,代表北宋皇都的“中轴线”,自然失去了它本来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即便打造出了古都开封“中轴线”文化带,也会因为失去北宋皇宫的“龙头”支撑而导致“龙身”无附的局面。令人欣喜的是,为进一步加快开封宋都古城保护和开发工作,市政府已经成立了由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领导机构,古州桥汴河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已经启动,顺天门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正在顺利进行,古城遗址垂直叠压立体景观发掘展示、城墙贯通工程也正在强力推进。由此看来,只有宋都古城保护、修复、利用的理念、定位和模式选择好了,开封的文化旅游产业就会发展、建设得更好,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城的古才会出真彩、真出彩。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