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成为广泛共识,贯彻新的发展理念,用高效节能的生产工艺替代污染落后的生产模式,用智能化机械设备替代落后技术,切实满足生态、环保的要求,促使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成为必由之路。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在环保监管和企业错峰生产等方面因势利导、分类施策,对环保不达标企业实施“一厂一策”治理方案,不采取集中停产整治措施、不简单扩大停产整治范围、不简单要求停工停产,而是积极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实施环保提标改造,促进相关工业企业向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
大气污染防治“一厂一策”,治理得好可以多生产、少限产
鹤壁宝发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鹤壁市煤化工领域的重点企业。近两年企业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响应环保政策要求,先后在废水终端处理、烟气脱硫脱硝、扬尘排放、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治理、周边环境绿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各项环保指标持续改善,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市生态环境部门结合企业事故应急预案和生产实际,在确保生产安全、平稳运行的前提下,采取动态管理,保障了企业的错峰生产。
“我们实施提标改造,并经环保部门评估验收,在不同的天气预警应急响应下,采取不同的限产措施,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适应市场需求。”该企业安全环保负责人张顺平介绍,“一厂一策”治理方案明确了企业环保责任,可操作性强,对企业转型发展成效明显。
“环保工作搞得好,就能多生产、少限产,心怀侥幸、躲躲闪闪是不行的,谁对生态保护工作理解到位,谁的环保工作做得扎实,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依靠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已经成为历史。”企业负责人张国杰对此深有感触。
据了解,为坚决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市生态环境局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停产的整治方式,避免集中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
“在采暖季错峰生产期间,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工信部门重点排查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铸造、建材、农药制造等企业,按照不同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总量等指标,实行差别化管控。对工艺技术先进、实现超低排放的企业豁免错峰生产,引导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高质量发展。”市环境攻坚办大气部工作人员刘洪达介绍。
利用回收余热为村民免费供暖,7家砖瓦窑企业获有条件豁免政策
位于浚县新镇镇马行村的浚县黎新新型节能建材有限公司具备年产1.8亿块多孔砖的生产能力。4月15日,记者在该企业采访时看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提倡绿色生活、实施清洁生产”等环保标语格外醒目,存放固废物料的仓库和生产设施等处均进行了有效的密闭,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智慧管理系统实时显示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排放监测数据,散布在厂区各处的降尘喷头每两个小时进行一次自动喷淋……
该企业负责人马同党告诉记者,为了落实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环境污染,2015年起,他们就开始逐步对厂区进行环境治理改造,厂区内划分区域规范管理,建设厂区围挡,硬化和绿化厂区地面,对车间内产尘点进行封闭收集处理,而且在原有治污设施的基础上更新脱硝脱硫设备、增设湿式静电除尘设备,使企业生产达到了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市生态环境局给予该企业不受重污染天气管控期间停产、限产的政策支持。
“砖瓦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企业在砖瓦冷却工段加装水炉,余热致使水炉升温产生蒸汽,在冬季可用来烘干砖坯,但是还剩余大量蒸气会通过管道直接排入大气,既不节能也不环保。”浚县环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魁告诉记者,2018年,鹤壁市率先在全省试行了砖瓦窑行业豁免政策,鼓励相关企业加大环保投入,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时利用回收余热为周边村庄免费供暖。
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浚县黎新新型节能建材有限公司在内的7家砖瓦窑企业享受到了豁免政策,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周边1万至1.5万平方米的集中供暖量。企业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不仅减少了集中供暖区域内村民燃煤取暖污染物的排放,而且让附近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民生保障,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这一典型做法得到了省生态环境厅的认可。
深化环评领域放管服改革,服务经济建设,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浚县砖瓦行业的环境提标治理是鹤壁市推动相关行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在市、县生态环境部门服务经济建设、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付出不懈努力下取得的成果。
据了解,为了服务经济发展,市生态环境局充分利用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成果,深挖道路源、移动源等方面的减排潜力,努力缓解工业企业减排压力。2018年,在鹤壁市新修订的重污染天气管控清单中,对实现超低排放的水泥企业及部分治理情况较好的化工企业给予了在红色预警应急响应期间减少限制生产的政策支持。
同时,鹤壁市深挖道路源、移动源等方面的减排潜力,工业企业管控减排措施较上年度呈现减弱的趋势,为企业安全环保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鹤壁市今年一季度实现工业生产和经济运行开门红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在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市生态环境局以提高环评手续办理效率为抓手,不断深化环境影响评价领域“放管服”改革,在项目环评审批中,始终坚持“宽严相济”理念,对环境风险高、污染严重的项目,严格准入,从严把关,对环境影响较低的项目进行环评审批,坚持从简审批;对全市重点项目及民生项目坚持提前介入、专人负责、跟踪服务,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实行“一网通办”“容缺办理”“联审联批”。
“譬如在服务全市重点项目新拓洋生物化工产业园办理环评手续时,为解决规划环评对项目选址的制约,我们提前介入,多次到省生态环境厅和技术评估机构进行汇报对接,在规划环评材料报送的两周内就完成了技术审查工作。”市生态环境局环评科科长邓云彪介绍,为高效推进项目环评手续办理,在规划环评未完成审查的情况下,市生态环境局积极督促指导项目环评工作交叉进行,大大缩短了环评编制时间。受理审批环节时,市生态环境局打破常规、优化程序、容缺受理,在环评公示接收当日便完成审批。此外,为解决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指标问题,市生态环境局还积极争取,顺利将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纳入全省调剂范围。高效率的工作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得到了企业的赞扬。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永远在路上。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洪波介绍,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实施“一厂一策”治理方案,鼓励和支持企业因地制宜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倡导洁净生产,鼓励技术创新,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从而走出一条低能耗、轻污染、多功能、再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