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历时3个多小时,位于洛阳市西工区纱厂西路与棉麻路交叉口东北角的西汉大墓,被顺利搬迁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实验室,进入实验室考古阶段。
这座重约16吨的大墓,是如何完成“搬家”的?实验室考古工作将如何展开?本报为您一一道来。
现场 3个多小时,顺利“搬家”
12月28日8时,天寒地冻,西汉大墓搬迁现场人头攒动。各路记者手持设备等待直播,考古工作人员正在作搬迁前的最后检查工作。
“搬迁,是为了暂时的别离;保护,是为了永久的传承。”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主墓室被装进一个大木箱中,箱体上的标语温馨而醒目,钢管、绳索、大型吊车等准备到位。
“根据墓葬现状,我们事先做了详细的搬迁方案。墓道、耳室内的文物及300多块墓砖已搬进考古院的文物库房,主墓室棺木内暴露和未暴露的文物原封未动。”负责现场搬迁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赵俊卷说。
打包、加固、套箱……为原封不动地将这座墓葬整体搬迁,从今年10月底开始,考古工作人员对西汉大墓进行加固打包,忙碌了两个多月,终于迎来了关键时刻。
● 9时30分:工作人员仔细检查吊车、卡车状况。
● 9时57分:吊车起吊,套箱被稳稳地放在卡车上,工作人员对套箱进行捆绑固定。
● 10时25分:在警车的护送下,卡车沿着提前修好的道路驶出工地,前往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实验室。
● 11时30分:卡车到达目的地,工作人员解除固定装置。
● 11时45分:有着20米长吊臂的大型起重机起吊箱体,放到特制的12轮底盘托架上。
● 13时5分:西汉大墓搬迁圆满结束,墓主人西汉“郡守”有了“新家”,将与2016年“住”进来的春秋时期陆浑戎贵族和即将搬来的明代刘润夫妇做“邻居”。
难点 沙土松软,容易坍塌
之前,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过“洛阳一号”古沉船和陆浑戎贵族墓整体搬迁经验,这次整体搬迁有啥难点?
赵俊卷介绍,此次整体搬迁的最大困难在于,墓葬离地面约8米,主墓室棺椁周围土质是白沙土,比较松软,一不小心,在打包过程中墓葬就可能坍塌。
为此,工作人员扩大了工作场地,把墓室东侧扩展3.5米,西、南、北侧各扩展2米,棺木周围向下扩展1米。
“主墓室搬迁前,为不误伤文物和便于搬进实验室后清理发掘,我们把墓葬内挖掘的细土过筛后撒在文物和墓主人身上,把一层消过毒的棉布盖在上面,再用过筛后的细土回填一层,盖上木板,在箱体四周和木板之间填满聚氨酯发泡材料。”赵俊卷说。
主墓室打包之后,工作人员用多根钢管从棺椁底部打通,连成一个底托,焊接成比较坚固的底面,然后加上绳索,便可起吊。
原因 搬迁,为了更好地保护
不少读者疑惑:西汉大墓主墓室为何不采取就地保护,而要整体搬迁?
西汉大墓发掘主持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付生告诉记者:“该墓没被盗过,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主墓室还有大量器物尚未发掘。为更好地保护和发掘主墓室,提取更多墓葬信息,参考专家意见,决定对主墓室实施整体搬迁。”潘付生说,搬迁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比如主墓室为重棺,目前发现一名疑似女性主人,另外一半还未打开,是否就是男主人?还会出土哪些珍贵文物?这都有待于在下一步的实验室考古中得到更精细的研究。
优势 实验室考古更细致
墓葬打包前,记者看到,主墓室内右侧棺内的墓主人头部散落着类似温明的葬器,手握五铢钱串,胸前还有红色的玛瑙手串,身上有大量做工考究的玉璧、玉圭、玉玦、玉衣片等玉器,极为奢华。
这次整体搬迁,在尽量不改变墓葬发掘现场原貌的情况下,带着文物一起搬迁。
墓葬整体搬进实验室后,这些文物怎样清理?实验室考古有哪些优势?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田野考古发掘极易受到文物安全、天气状况、发掘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发掘过程仓促,资料收集粗疏,许多细微的遗迹现象容易被忽略及舍弃。实验室考古最大的优势是环境可控,可进行精细发掘,同时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取更多更完整的墓葬有效考古信息,对墓葬本体及文物保护更加有利。
记者了解到,该墓葬进入实验室后,考古工作人员将利用红外光谱仪等高科技仪器,对其进行更加细致的清理。
编辑:赵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