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有近一亿的消费者。如何遏制问题食品进入餐桌,确保近一亿人的消费安全,是摆在河南工商机关面前的严峻课题。
对于这个课题,河南省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董光峰对全省工商系统提出的要求是——“不但要管好,而且要管彻底。”
今年以来,全省工商机关把食品安全监管当做头等大事,探索和建立健全食品质量监管“四大体系”,通过实践找到了确保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
严把死守——建立食品监管责任体系“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我们认为,管好食品市场,关键是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责任体系。”董光峰说。
据介绍,省工商局先后出台了《打假维权失察问则暂行规定》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和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上至下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一把手”负总责,承担食品安全监管的组织领导责任;企业、外资、个体登记注册机构,负责严格审核经营者的开办条件,取缔无照经营食品违法行为;商标、广告机构,负责查处食品商标广告违法行为;市场监管机构,负责管理集贸市场食品质量,由此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
此外,基层工商所按照辖区食品经营户布局图,实行“网格化”管理,逐级签订“军令状”,把食品质量监管纳入目标考核,哪个地方、哪个环节监管不力,就要受到责任追究。
为了确保工作取得切实成效,各级工商机关都成立了督察组,对食品安全工作明察暗访。今年春节期间,省工商局派出18个检查组对全省市场进行检查,维护了食品市场安全,受到了省主要领导的批示鼓励。
加强抽检——健全食品安全监测体系食品质量抽检,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为加强食品监测,工商部门摸索建立了工商部门抽检、向检验机构送检和经营者自检“三位一体”的检测体系。
新乡市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企业共有8167户,为应对繁重的市场监管任务,该局投资30多万元购置了食品快速检测车,可在不同环境对上百种食品进行检测,对检测出的不合格商品,要求全部下架,对检测结果及时发布消费警示,深受消费者欢迎。
郑州、洛阳、安阳、焦作、信阳、濮阳、南阳、周口等市县局,都配置了快速检测设备,今年上半年共检测食品41456个批次,查出问题食品1897批次,在全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分类监管——健全食品经营者信用体系董光峰认为,实施信用分类监管是加强食品监管的治本之策。全省工商系统建立了食品经营企业商户“经济户口”,实行“一户一表”管理,将经营户守法经营状况分为四级:文明诚信户A级,无不良记录的守法经营户B级,有一般违法行为的商户C级,有严重违法记录的商户D级。把C、D两级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在加强日常检查的同时,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监管。
与此同时,在全省实施“亮点工程”,开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店”活动,引导经营者诚心经营。全省有2万余家食品经营者参与活动,其中4892家被各级工商机关确定为“食品经营放心示范店”。
另外,工商系统还通过引导食品经营者建立行业协会,开展“诚信经营工商户”评选活动等,促使经营者由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实施企业自律转变。目前,全省已建立食品经营者协会282个。标本兼治——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体系“治标还要治本,管好还要管彻底。在建立以上三个体系基础上,我们从今年开始着手在全系统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体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董光峰说。
一是严格两个“准入”,把好源头。严格主体准入,凡是到工商机关申请开办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手续不齐全完备的一律不予登记发照。严格食品市场准入,经营食品的商户,都要建立进货台账,向供货方索取营业执照、卫生证、质量检验证明,否则不许经营。二是实施食品批发商备案制度。食品供货商在向食品零售商供应食品前,需携带自身的有效营业执照等到属地零售商协会备案。备案后,凭其发给的《食品供货商备案表》和统一制作的《销货清单》供货。
三是实施不合格食品及时有效退市制度。对巡查中发现有质量问题食品,实行下架制度;对已售出的严重不合格食品,实行强制召回制度;聘请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16720名,加强社会监督。
一组组数据凝聚着全省工商执法人员为监管好食品市场而甘愿奉献的忘我精神,凝聚着工商干部对全省消费者的真情与挚爱。近几年来,河南省流通环节食品抽查质量合格比例不断上升,粮、油、肉、奶、水果、蔬菜等基本食品合格率达92%以上,全省境内没有发生一起区域性食品售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