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济源市财政预算支出2亿多元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道路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他们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呢?
9月28日,记者采访了济源市委副书记刘敏超。他说,济源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城乡统筹的思路,结合省情、市情,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他认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城乡统筹,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济源市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区域广大的农村,必须下大决心调整公共财政支出格局,更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支出2亿多元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道路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沼气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预计“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可达12.5亿元,约占财政收入的20%,是“十五”期间市级财政对“三农”投入的4.8倍。
济源市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旅游推介,谋求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同时,根据济源市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特点,2005年、2006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奖补资金1200万元,大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调优种植结构,发展畜牧饲养业,初步形成优质畜产品、无公害蔬菜、优质林果、优质烟叶等特色产业。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889元。②13
□本报记者王晖